《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發布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積極指導、支持和配合地方有序有效開展相關工作,統籌做好地方實施方案銜接。
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方案銜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陸續出臺。根據方案,各地將在多個領域推動重點工作和重大合作項目。
找準地方定位,協同有序推進整體工作
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找準定位是關鍵。
各地實施方案中,結合自身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提出本地區在參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方定位——
福建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域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
廣東作為經濟發展領先省份,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發揮重要引擎作用,江蘇、浙江、山東、上海、海南等省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充分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優勢,積極促進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
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等省區重點圍繞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深化國內互動與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國家向北開放。
云南借助連接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廣西、貴州、西藏等積極構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合作平臺,推進孟中印緬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
北京、天津、河北、沿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有機結合。
謀劃建設格局,統籌抓好地方重點任務
各地結合地方特色,將經濟、產業、人文等基礎資源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相結合,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謀劃建設格局,明確重點任務。
在新疆,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提出以能源、交通、通信等三大通道為主線,以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大型風電和光伏發電等三大基地為支撐,以交通樞紐、商貿物流、金融、文化科教、醫療服務五大中心為重點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在山東,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沿海城市和港口緊密互聯、沿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布局園區和項目,加快構建“一線串聯、六廊展開,雙核帶動、多點支撐”的空間格局。
在湖南,通過堅持擴大開放與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以“長沙等五大增長極+長株潭等四大區域板塊+重要交通干線放射狀對接”的空間布局全面對接“一帶一路”。
突出項目帶動,做好謀劃儲備與滾動落實
各地高度重視重大項目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帶動作用,一批重大項目已經取得了早期收獲。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重點方向的互聯通道初步建成,重大項目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福建扎實推進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港區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重慶、四川、新疆、內蒙古、河南、湖北、浙江等地有序推進中歐班列建設。遼寧積極與蒙古國合作提供便捷出海口。四川加快建設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打造高效便捷的亞歐航空物流通道。陜西省全力打造西安國際中轉樞紐港,納入國際貿易與運輸體系。
產業投資方面,產能合作進程加快,跨境電子商務建設積極推進。湖北、甘肅等推進省內產業龍頭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建立境外生產加工基地。江西圍繞產業創新升級,推進與意大利輕小型民用直升機合作生產項目。
經貿合作方面,跨境經濟合作區穩步發展,“一帶一路”自貿區網絡建設進程加快。廣東、四川、陜西、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借力展會活動平臺擴展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云南推進河口、磨憨跨境經濟合作區以及老撾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建設。陜西加強對外經貿合作,中俄絲綢之路高科技產業園項目正式落戶西咸新區。浙江已經在境外建立5個經貿合作園區,與白俄羅斯聯合舉辦多場中白工業園推介會。
制定系統舉措,凝聚各方力量務實推進
各地充分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輻射地域廣、涉及領域寬,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制定系統舉措,有力有序有效統籌推進。
——加強政策支持。上海等省區市分別籌建企業走出去綜合信息服務及宣傳平臺、企業海外聯絡平臺,從信息引導、項目管理、風險防控、語言人才等方面加強服務,為企業赴境外投資牽線搭橋。江西等地有針對性地制定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做好對外投資的實施方案,提出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合作的一攬子保障措施。湖北等地加強政府部門間協同,為企業境外投資項目的核準、備案和外匯審批提供一站式審批服務。
——完善金融服務。福建、江蘇、江西等地分別籌建地方“一帶一路”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效應,對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給予扶持。部分省區市建立企業國際合作信用保險統保平臺,對走出去企業的保費給予扶持。各地均積極推動銀企合作,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融資保障。(記者趙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