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北京啟動歷史上首個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工廠停工,學校停課,霧霾成為北京人心頭難言之痛。近日,環保部確認北京的PM2.5首要來源是機動車。“查清北京等9大城市霧霾首要‘元兇’很不容易。”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說,為此,環保部會同中科院、工程院建立了聯合工作機制。 北京市交通委日前明確,2016年將研究試點征收擁堵費,針對小客車、機動車實施更加嚴格的限行措施。征收擁堵費能否化作北京的“散霾”春風成為了網友最為關心的問題。記者通過采訪,對網友關心的問題向相關部門進行求證。 【網友提問:通過收取擁堵費整治機動車尾氣排放真的能夠治霾嗎?】 【記者求證:收取擁堵費在國外取得了良好成效】早在2003年,英國倫敦便開始征收車輛進城費,旨在減少市區車流量、改善交通擁堵,并提高環境質量。該制度規定,對車輛理想狀態下行駛1000米排放量排放低者為A類,即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100克以內,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225克/公里為排放最高即為G類車,從排放量來劃分汽車類別并征收擁堵費。A類減少費用或甚至不收費,而G類每天需要征收25英鎊,而零排放的電動汽車則免費。周一至周五,每天7時至18時30分,小汽車、卡車及貨車必須付5英鎊(后漲至8英鎊),才能在市中心(部分區域)行駛,所收費用用于改善公交系統。此后收費區域不斷擴大,收費標準也提高到8英鎊。最終,交通擁堵費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倫敦交通局稱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6萬輛,廢氣排放降低12%。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開車上班,紛紛選擇乘坐公共汽車和地鐵。 此外,2006年,擁堵費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試行的7個月時間里,該市空氣中污染物排放就減少了10%—14%,空氣質量提升了2%—10%,而交通流量則下降了20%左右;2012年意大利米蘭開始征收擁堵費,交通流量降低了30%,而由交通排放的污染物也下降了30%,PM10和PM2.5中的黑炭質量濃度則下降50%左右。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緩堵處副處長周天近日受訪時表示,未來可能會在現有的“5日限行”的基礎上實行更嚴格的限行措施。另一方面,從2010年第一次28條緩解交通擁堵的措施出臺時,北京就提出了“擁堵收費”的設想。周天表示,擁堵收費是國際大城市普遍實施的一種市場化手段,是用價格來調整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目前對如何收取擁堵費也正在研究中。 |
相關閱讀:
- [ 12-06]北京將研究試點征收擁堵費 收擁堵費就能不堵車?
- [ 12-05]征收擁堵費三問:該不該收?收多少?怎么收?
- [ 12-05]北京二環部分出入口為緩解擁堵長期或分時封閉
- [ 12-04]擁堵費開征需要聽取多方聲音 需完善公共交通
- [ 12-04]道路擁堵,收費并非萬能藥
- [ 12-04]收擁堵費要讓綠色出行深入人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