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組@您:2015年哪些改革紅利落在您頭上?
2015-12-28 15:27:4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中央深改組@2.45億流動人口:積分落戶讓“北上廣相信實干” “大學畢業后找工作,我是削尖了腦袋想找那些掙得多的,能讓我買得起房、買得起車,能讓我堂堂正正地把童佳倩娶進門的工作。可是就算我拼了命,也趕不上這房價漲得速度。”這是電視劇《裸婚時代》主人公劉易陽的獨白。 對于全國2.45億流動人口而言,劉易陽的獨白可能是他們此生最大的夢想。2015“深改關鍵年”,夢想開始照進現實。 2015年12月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要求完善戶口登記政策,維護每個公民依法登記常住戶口的權益,摸清無戶口人員數量、分布及產生原因等,分類實施無戶口人員登記政策,全面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 截至7月底,河北、江蘇、山東、貴州等22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正式印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具體實施意見。截至12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市區常住人口超千萬的中國四個超大城市,也均已提出或實施各自的積分落戶指標體系。 “今年不僅落了戶,通過當地改革的優惠政策,31萬就買到了一套136平方米的安置房。”原籍四川資中縣的雷宏權在福建晉江打拼了12年,戶口和房子,兩塊壓在他心頭的石頭終于在2015年落了下來。“以前一家三口擠在公司巴掌大的宿舍,轉個身都困難,最讓人揪心的還是孩子,沒有戶口,想上學都困難。” “要進行戶口登記本身并不困難,關鍵在于背后的配套措施如何保障。”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萬海遠說。 2015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積極推動將符合條件、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年初承諾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萬套,全年基本建成480萬套;前十個月,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747萬套,基本建成688萬套,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雖然剛剛起步,一些大城市落戶條件也十分苛刻,但從2015“深改關鍵年”開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相信“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的故事會越來越少,“北上廣相信實干”的故事會越來越多。 中央深改組@“霾伏者”:讓保護者受益、讓損害者受罰 小馬是北京市某街道辦的一名普通公務員,今年是她在北京的第六個年頭。這位來自浙江的“90后”女孩剛畢業不足兩年,但頻現的霧霾天讓她有些吃不消。還要在北京繼續生活的小馬,希望天藍水凈。 “閱兵藍”應該是2015年北京人最歡迎的顏色,但是這樣的顏色并沒有成為常態化。不達標的城市空氣質量時常牽動著百姓的神經。 我國受霧霾影響的數億人依然要時不時戴上口罩,他們在數百萬平方公里“若隱若現”的國土上追問:何時許我藍天白云? 2015年7月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等環保改革方案,要求建立環保督察工作機制,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責任,讓保護者受益、讓損害者受罰。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2015年要在推動地方政府責任落實方面下大力氣,對30%以上的市級政府開展督查,強化地方責任,解決地方政府在環保方面的“不作為”。 雖然治理霧霾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深改關鍵年”,環保改革還是在持續發力。 12月8日,北京市啟動自2013年《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通過以來首個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企事業單位彈性工作;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政府公車進一步停駛;北京市停限產企業2100家,3500多個工地停止室外施工…… “深改關鍵年”的環保喜與憂,讓群眾對藍天白云有了更多的期盼:孩子們期盼能正常在戶外游戲,上班族期盼不再“蒙面示人”,“大媽們”期盼跳廣場舞不再像“寂靜嶺”……如果改革能釋放更多的環保紅利,那就讓改革來的再猛烈一些吧。 中央深改組@13億人:邁進一步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 當貴州興仁縣城南辦事處居民雷大姐得知母親患了膀胱癌時,感覺天都要塌了。“不治肯定不行,治療又不知道要花多少錢,家里條件本來就不好,當時愁得我整夜睡不著覺。” 雷大姐的“愁”并不讓人意外。多年來,看病貴、看病難是國人最擔心的事,一場大病就足以讓一個家庭分崩離析。 “僅是用藥一項,一年就是10多萬元。”貴州省興義市桔山鎮的村民郭歡原本有一個小康之家,但2011年查出患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后,不僅家里的積蓄花光了,還欠了10多萬元的高利息借款。 在山西省呂梁山連片特困區,一個不足7萬人的小縣就有近1萬人因病、因殘致貧,占到貧困人數的28%。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強調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要把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著力解決好群眾看病就醫問題。 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司長梁萬年說,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環節是破除以藥養醫機制,核心就是切斷藥品、耗材與醫院及醫務人員的經濟利益。 2015年,在北京啟動“醫藥分開”試點的5家醫院,門診次均醫療費用減少了54.84元,次均藥品費用(門診看一次病的用藥費用)減少了82.85元;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醫院收費處玻璃窗口上張貼著“藥品零差率銷售”告示,依西美坦從每盒657元降到136元,頭孢硫脒從每盒256元降到60元…… “醫保報銷、大病保險、大病醫療二次保險,不光報銷的多,藥價也便宜了很多。”雷大姐給記者算了一筆母親的“治病賬”:唑來膦酸從每盒近1000元降到600多元,吉西他濱從每盒400多元降到200多元……“原本以為要花10多萬,現在一共只交了5000元。” 當然醫改并非如此簡單,破除以藥養醫的核心應該是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性,單純實行藥品零差率,而補償機制、運行機制等配套機制如果沒有建立,就會出現以耗材養醫、以檢查養醫的現象。但在2015“深改關鍵年”,為解決看病貴、看病難,深改組已經邁出第一步。(記者:李放、王新明、史林靜、劉娟、孟昭麗) |
相關閱讀:
- [ 12-27]全面深改關鍵之年:回看經濟改革成效
- [ 12-26]【特稿】深改小組兩年來 習近平說過哪些重要的話?
- [ 11-26]新三板祭出深改三大招 轉板讓創業板“心跳”加快
- [ 09-24]10月1日至10月7日高速免費 | 盤點深改20個月 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
- [ 09-24]全面深改 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