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月2日電 題:一條短信能盜卡?——電信詐騙“劇本”翻新神速 用戶成“驚弓之鳥”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葉前 近日,一則以“HK”開頭的短信刷爆朋友圈,言之鑿鑿,一旦回復,個人的手機SIM卡就會被復制,本卡將不能用,而綁定該號碼的支付寶、微信甚至網銀可能出現危險。 人們聞之色變,紛紛轉發提醒“不要上當”。而警方和運營商隨后辟謠顯示,這是一條“假消息”。不過,電信詐騙“劇本”的翻新確實花樣不斷,讓人防不勝防,這種“驚弓之鳥”的意識或可擋住詐騙的得逞。 “HK”短信盜卡?假的 “您好!您已成功訂購中國移動無線TV業務,標準資費118元/月。如需退訂請編輯短信‘HK0D0011550629116’到10086。中國移動” 2015年末,朋友圈被這條“詐騙信息”轟炸了。回復的指令其實是換卡,這樣一來,自己的卡就被停用了,而騙子就激活了新卡,號碼綁定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危矣! 這個“HK”短信到底是什么“鬼”? 記者從廣東網警和中國移動廣東公司方面獲悉,是可以通過短信指令換卡,但不是“HK”開頭,而是“ZZHK#”,而且換卡指令不會馬上生效,需經過二次確認。 隨后,記者向10086發出這條傳播甚廣的信息內容,結果收到回復:你輸入的指令有誤,激活銀行劃扣請發至“HK”至10086。 真相大白了,“HK”是劃扣的意思。但指令是錯的。 不過,網警和運營商也提醒,對于收到的有疑問的信息或者涉及費用的,一般不要直接回復,可撥打客服電話問詢。 有人譴責謠言制造者,有人嘲笑“大家成了驚弓之鳥”,卻無疑反襯出電信詐騙花樣翻新之快。 花樣不斷:從“亂槍打鳥”到“精準下套” 從最初的中獎、房租匯款,到網銀升級、郵包藏毒、退稅補貼,再到盜QQ號冒充熟人、機票改簽、冒充公檢法機關、冒充稅務人員、偽造網上通緝令,如今詐騙類型已擴展到數十種,五花八門、覆蓋面之廣令人防不勝防。 “這里是**公安局,我們正在調查一起洗黑錢案件”、“你可去114查詢這個號碼(是否真的是官方電話)”“我們待會會用一個公安局里帶錄音的電話打給你做筆錄”……這可不是什么警方錄音,而是在警方繳獲的詐騙作案“劇本”中常見的設計對白。 記者采訪了解到,除冒充公檢法機關電話號碼,還出現了讓事主登陸虛假的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站查看帶有事主身份信息的“通緝令”的花樣,以此唬住受害人而得手。廣州市民張先生正是在誤導下登陸假網站看到假通緝令后信以為真,最終被騙數萬元。 廣州、深圳警方告訴記者,詐騙分子還緊跟社會熱點設計騙局。2014年以來,相繼出現了利用馬航失聯、中央巡視組、“爸爸去哪兒”節目等熱點事件編造虛假信息實施的詐騙犯罪。 警方查處的案件還顯示,不少詐騙團伙已經從過去的“亂槍打鳥”升級到“精準下套”。 被以“火葬費補貼”名義騙走5萬元的王女士,“中招”的關鍵就在于詐騙分子準確地說出了她的姓名和孩子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時間。 類似的“精準下套”源于詐騙分子想方設法收集了個人信息。據廣東警方介紹,過去他們往往用群呼、群發設備漫天撒網式打電話、發短信,成功率較低。現在逐漸發展成通過購買或利用釣魚網站、黑客攻擊、木馬盜取等手段收集個人信息,由于能準確報出姓名、身份證號甚至住址、家庭情況、車牌號等信息,詐騙犯罪得手率更高。 |
相關閱讀:
- [ 01-02]網絡詐騙案牽出“職業取錢人” 幫取錢可提成10%
- [ 12-31]工信部規范電信業務經營秩序 遏制通訊信息詐騙
- [ 12-31]媒體曝詐騙短信出新花招 回復后手機號被復制
- [ 12-25]防詐騙電話引注意 電信騙子出新招要求通話戴耳機
- [ 12-24]4人冒充醫院專家 詐騙百余名老人300多萬元
- [ 12-24]移動互聯時代騙術頻出 2015年信用卡詐騙大起底
- [ 12-24]功夫熊貓“作者”被控詐騙 或面臨20年監禁
- [ 12-21]電信詐騙出新招 老人輕信“紅頭文件”被騙4萬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