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科技獎勵大會) “70后”院士“80后”教授—— “玩轉”量子的中國“男孩”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余曉潔、徐海濤)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 一支由中國科技大學的“70后”院士、“80后”教授組成的“青春站隊”將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收入囊中”。他們是“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團隊的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和陳增兵。 跟隨新華社記者的專訪,讓大家與站在世界最前沿的中國量子“夢之隊”中三個“大男孩”面對面。他們是4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潘建偉,28歲起任中國科技大學教授的陳宇翱和陸朝陽。 團隊戰績:奮斗不止驚喜不斷 記者:“夢之隊”主要戰績? “夢之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奮斗不止驚喜不斷。 2003年至今,團隊1次入選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次入選《自然》雜志評選的“年度十大科技亮點”,6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成員曾獲得國際量子通信獎、求實杰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重要獎項。 潘建偉和陳宇翱,2005年和2013年先后榮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這是授予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青年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就在1個月前,歐洲物理學會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名列榜首。 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在“中國崛起”特刊中評價道,“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自然》雜志在報道“夢之隊”的新聞特稿中說:“這標志著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崛起,從十年前不起眼的國家發展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于歐洲和北美……”。 星語心愿:百姓享受科學紅利 記者:科學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潘建偉:德國不少小商店店主每年都停業五周,帶著家人去度假。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德國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精良的制造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而經濟發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普通百姓。 科學家在基礎研究之外,還要注意轉化科技成果,為經濟發展做貢獻。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到了讓百姓享受科技紅利的時候。 最新研究:2016年會有“雙響炮” 記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和“京滬干線”進展如何? “夢之隊”: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2016年發射。宇翱任總工程師的“京滬干線”也是今年開通。衛星項目,除了載荷的研制,科大還要做天上和地面的通訊及地面網絡的承建。在阿里、麗江、烏魯木齊、德令哈、興隆等地,我們和傳統觀測站合作,建設量子保密通信地面站。地面站通過光纖跟“京滬干線”大尺度量子通信骨干工程連接。 記者:這意味著什么? “夢之隊”:量子保密通信在城域網上的使用基本成熟,要實現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還需要借助衛星。如果這兩件事都做成了,意味著一個雛形的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形成了,驗證了技術上的可行性。 記者:百姓何時能享受量子紅利? 潘建偉: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一次一密、完全隨機,所以能保證加密內容不被破譯。它有利于保障信息安全,理論上能保護全人類的隱私。當然,我們才剛剛開始,未來可能發多顆量子衛星進行組網。 另外,陸朝陽正在主攻量子模擬、量子計算,未來有望解決大規模計算難題,比如密碼分析、氣象預報、藥物設計、石油勘探…… 厚積薄發:得諾獎將“常態化” 記者:“夢之隊”與諾貝爾獎有多遠? 潘建偉: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個團隊身上。但我認為,目前中國科學家在鐵基超導、銅基超導,中微子、量子、暗物質領域的工作,走在世界前列。至于誰獲得諾獎,沒法預計。 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如果成果能做出來的話,應該是這個領域的“圣杯”。比如,如果朝陽證明量子計算可以超越商業CPU,這將是里程碑。如果證明量子計算機可以超越現在性能最強的超級計算機,也是里程碑。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屠呦呦先生。10年以后,也許要不了10年,中國科學家得到世界最高榮譽的肯定將會越來越相對常態化。我國物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都有比較好的成果。 |
相關閱讀:
- [ 01-04]中國氣象局朱定真獲評“十大科學傳播人”
- [ 01-01]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新的發展理念促進經濟升級和社會進步
- [ 12-27]《農業科學學報》中國食品安全專刊正式出版
- [ 12-24]李克強在接見全國政府秘書長和辦公廳主任會議全體代表時強調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統籌協調狠抓落實 當好政府科學決策和施政的參謀助手
- [ 12-19]GIIC董事總經理:中美應通過科學外交促進網絡安全合作
- [ 12-07]張高麗:科學規劃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 12-07]澳大利亞啟動國家創新與科學計劃迎接“思想繁榮”
- [ 12-04]中國迄今發現最大的戰國鐵足銅鼎將得到科學修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