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化解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處置僵尸企業。 僵尸企業長期虧損、無望恢復生氣,占用寶貴的信貸、土地資源和市場空間。實現僵尸企業出清,除了兼并重組,依法破產是重要途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 企業破產法2006年頒布至今,將滿十年。實施情況如何?能否適應本輪清理僵尸企業的需要?還需要哪些配套措施?本報特推出專題報道。 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尸企業”。這項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牛鼻子”工程,將成為2016年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 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加強企業破產案件審理、依法處理“僵尸企業”。 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的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企業清算案件審理工作,依法清理“僵尸企業”。要充分發揮企業清算程序和破產程序在淘汰落后企業或產能方面的法律功能,依法受理、審理涉公司強制清算、破產清算案件,引導和督促市場主體有序退出。 對此,破產法準備好了嗎? 破產案件緣何低位徘徊 和“僵尸企業”龐大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通過破產程序推出市場的企業少之又少。最近的一組數據來自2014年6月舉行的“第六屆破產法論壇”:自2006年企業破產法頒布以來,我國每年的破產案件受理數量每年都徘徊在兩千件左右,通過司法渠道破產退出的企業不足1%。這種現象在2015年稍稍得到改觀,破產案件數量上升到三千多件。而在美國,每年的企業破產案件近十萬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新欣向記者介紹,2007年6月企業破產法實施,涵蓋管理人、重整等諸多亮點,為瀕危企業提供了更為科學合理的制度設置。2011年9月最高院制定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進一步界定了破產案件受理條件和舉證責任,立案門檻進一步降低,審查標準更為明確,法條規定更具可操作性,有力消除人為設置的限制性條件。但破產案件受理數量卻未如預期那樣同步大幅上升。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并呈動蕩趨勢,中國經濟也受此波及,大批企業面臨經營困難。2007年全國注銷企業39.58萬戶,吊銷企業41.88萬戶;2008年注銷40.6萬戶,吊銷46.54萬戶;2009年注銷37.86萬戶,吊銷39.61萬戶。注銷或吊銷的企業數目一直在高位運行。 與此同時全國的破產案件數量卻未呈同比上升趨勢,遠低于企業注銷及吊銷的數量,甚至遠低于企業破產法出臺前。1998年至2006年間,最多一年的破產案件受理量為9100件,最少一年為4200余件,平均每年受理6700件;而企業破產法實施后的幾年中,破產案件受理數始終在二三千件徘徊,年均收案數比此前明顯減少。這說明有大量因未依法年檢而被吊銷或非經依法清算而徑直注銷的企業。 這些經營失敗且無法挽救的企業猶如社會之惡性腫瘤,對其破產切除手術越猶豫拖延,向健康企業傳染的范圍就越大,不僅會將其他企業拖破產,使更多的職工失業,企業財產也會消耗流失殆盡,使社會問題更加難以解決,為社會危機更危險的爆發積蓄能量的破壞。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向記者介紹,按照相關法律,企業要經過注銷登記并公告后才算完全退出市場。“死亡”企業如不注銷,將影響到稅收、統計等工作,還可能導致不法分子以此招搖撞騙。 對破產功能認識不足 究其上述問題成因,王新欣教授分析認為,雖然破產法在我國早已制定實施,但整體上看,社會公眾包括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等對破產制度的功能仍認識不足,沒有真正理解破產法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社會調整作用,沒有認識到破產法解決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情況下的債務清償問題,是在保障商品經濟正常秩序的信用商品交換關系,是在維持社會的經濟公平與正義。 李曙光指出,破產程序的復雜冗長、代價高昂,許多難以為繼的企業只好直接選擇了“跑路”,使得企業破產法處于尷尬地位。 全國律協破產與重組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煒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尹正友律師披露,僵尸企業的清理不但涉及法院,還涉及到其它配套制度的跟進,這些配套制度不是法院一家所能獨自解決的。例如,職工債權清償問題、企業清算后職工檔案社會化管理問題、出資人權益調整和企業注銷中的工商登記問題、企業資產不足以支付全部欠稅的稅務減免問題、企業注銷后非經營性資產的移交問題、無產可破情況下管理人費用支付問題。目前,在破產程序中普遍性地存在因配套制度不到位而導致程序拖沓,有的案子甚至出現了“破產僵局”。 |
相關閱讀:
- [ 01-28]企業當為過冬儲備棉衣
- [ 01-28]中消協約談攜程等6家企業 "積分機票"拷問平臺監管難題
- [ 01-27]福建原產地證助外貿企業減免進口國關稅近3億美元
- [ 01-27]春運迎來鐵騎返鄉潮 石油企業將跨省一路提供幫助
- [ 01-27]假機票橫行 中消協約談攜程等6家企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