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提出改革評價新標準
2016-02-29 08:28:14? ?來源:中國干部學習網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圖為:2014年11月9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作主旨演講。 二、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社會發展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出席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時指出:“我們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是改革的“指揮棒”,對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評價體系科學,則改革成效顯著,反之,改革則寸步難行。 以往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過于偏重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經濟增長方式的適宜程度以及為此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不能全面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以及社會福利的動態變化,不能有效衡量社會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會群體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不區分考核評價對象的差異,使用統一的指標體系、統一的權重,對眾多評價對象實行“一視同仁”的考核評價。由于“指揮棒”的這些缺陷,導致了一系列經濟、社會、環境問題,加劇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非常重視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2013年6月28至29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對頭不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系統論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新理念,描述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方向,完善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創新發展理念體現了鮮明的針對性;協調發展理念體現發展的系統性;綠色發展強調發展的生態特性;開放發展體現發展的全球性與擴展性;共享發展突出發展的公益性和外溢性。 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要評價發展的水平、發展的質量、發展的節奏、發展的進程,還要評價發展的潛力、發展的成本、發展的生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全面深化改革,以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評價改革成效,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相關閱讀:
- [ 02-28]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 [ 02-28]習近平論述摘編: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 [ 02-28]習近平: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 [ 02-28]習近平提出新常態,這三年改變了什么?
- [ 02-27]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七大信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