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將分別于201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行動綱領,“十三五”規劃綱要無疑將成為本屆兩會備受關注的議題。
從“中國夢”到“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從“三期疊加”到“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從“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到“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深思熟慮,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并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導性、前瞻性、針對性的經濟工作系列論述。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經濟觀的全面、系統、生態和實事求是,其核心要義不外這八個字——協調發展、統籌兼顧。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習近平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
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制勝要訣,它既是發展手段,也是發展目標,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
習近平多次強調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了“協調發展”的理念。習近平指出:“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堅持協調發展,要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鍵在于處理好在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關系,具體表現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等。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于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習近平指出:“區域協調發展是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與城鄉協調發展緊密相關。區域發展不平衡有經濟規律作用的因素,但區域差距過大也是個需要重視的政治問題。區域協調發展不是平均發展、同構發展,而是優勢互補的差別化協調發展。”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在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
“城鄉一體化要協調好,城鄉一體的人員流動、布局、社會發展等問題都要規劃好。”習近平多次強調:“城鄉聯動,就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把發展塊狀經濟與推進城市化結合起來,與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與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結合起來。”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于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
協調發展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思想,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
統籌兼顧
習近平指出,謀劃“十三五”時期發展,要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統籌兼顧。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科學方法論。它的哲學內涵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做好經濟與社會、城鄉區域、人與自然、國內國外、政治經濟文化、新“四化”、政府與市場、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等重大關系的協調發展,以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強調:“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其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
而做到統籌兼顧的關鍵是協調利益。
區域發展需要統籌。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北上廣深”四大城市面臨著大城市化的發展新問題;沿海眾多一線城市得力于省市自治區政府政策,積極申報自貿區建設,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開發空間。
城鄉發展需要統籌。城市發展要科學規劃、合理建設,避免出現無序、重復建設“攤大餅”,人口密集城市尤其需要解決城市病問題。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需要統籌。城市發展迅速,規劃建設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中西醫共同發展,要鼓勵中醫藥傳承創新,尊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弘揚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是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的具體實踐。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
經濟“全面”觀
從毛澤東的“彈鋼琴”思想到鄧小平的“兩手”論,再到習近平的“全面”觀,中國共產黨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方法論不僅得到良好的繼承,同時又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
2015年中國GDP增長速度回穩至6.9%,目前的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性調整階段,勞動力成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悄然發生變化,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發生改變,中國高新技術發展充滿挑戰。但是,挑戰和機遇并存,中國經濟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都具備經濟再次高增長的潛能。
在需求側方面,中國居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消費增長空間巨大,消費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配套城市居住證制度改革、房產交易稅費調整,中國樓市展現回暖跡象;中澳、中韓自貿協定正分階段落實推進,沿岸機場紛紛設立免稅店面,大批量消費品將涌入中國;假期旅游已成為百姓生活休閑主要選擇,春節假期,國內各大知名景區游客爆滿,海外旅游、代購亦是如火如荼;“90后”、“00后”為主體的新青年群體在電影院線、電子產品等方面消費增長迅猛……中國企業投資也具備廣闊的增長空間,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和國務院鼓勵中國有實力的企業、過硬的技術“走出去”,中非合作發展源遠流長,“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加深了中國和中東國家的友誼和合作,亞洲投資銀行已正式掛牌,正式投資項目即將落地實施。
與此同時,擁有過硬高新技術的企業也在海外站穩腳跟,中國高鐵技術、中國核能技術、中國通訊電力技術等,紛紛以技術為導向,帶動中國企業對外投資。
在供給側方面,中國經濟正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力爭改變勞動力產值為主的經濟格局,逐步提升技術產值、資本產值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改變以往依靠數量、依靠勞動力的增長模式,轉為依靠質量、依靠資本技術的增長模式。在資本增長方面,中國經濟社會勞動力人口紅利逐漸放寬,“80后”中青年有2億多人,“90后”和“00后”青少年均有1億多人,中青年人口的相對減少為中國儲蓄、資本市場帶來了快速增長的機遇;在技術增長方面,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正引領著中國高新科技的蓬勃發展,吸引著國內外資本注資高新企業,加強國際合作與發展。
2016年1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做到胸中有數、落實有策、行動有策,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的拼搏意志、只爭朝夕的緊迫勁頭,通過抓好發展戰略重點帶動發展全局,我們一定能把“十三五”發展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