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成為傳說,何處安放我們的精神家園?——代表委員會診“非遺”保護難題
2016-03-13 18:39:01??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張海燕 陳暉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題:當傳統成為傳說,何處安放我們的精神家園?——代表委員會診“非遺”保護難題 新華社記者 白陽、董小紅、李金紅 這是一組令人痛心的數字:我國共有38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是全世界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然而根據民進中央在今年兩會前的調研,在我國公布的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有250人去世,“人走技失”問題嚴重。 參加兩會的多位代表委員指出,我國的非遺保護一方面普遍面臨著市場萎縮、后繼無人等困境;另一方面,一些以“非遺保護”為名的商業行為,正侵蝕、破壞著非遺的根基。 “非遺熱”背后的冷尷尬 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04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近年來,一股“非遺熱”正在全國掀起,有的地方還專門設立了申報非遺事務的機構。然而提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的現狀,68歲的全國人大代表、川劇表演藝術家余開源卻并不樂觀:“都說現在‘藝考熱’,但去年四川2萬多名藝考生,只有十幾個報考川劇專業;四川過去有300多家川劇團,現在只剩下6家了。”他說,現在的觀眾中,看“變臉”“噴火”等熱鬧的多,欣賞劇目本身的少;在家里看電視的多,花錢去劇場看演出的少。 在經濟較為落后的民族地區,非遺藝術的生存更為艱難。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黎錦,于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工業紗線產品的沖擊下,傳統黎錦幾乎已經從市場上消失。 “制作黎錦費時費力還賣不上價錢,甚至還得倒貼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我們村900口人里現在只剩1名黎錦傳承人了。”來自海南省五指山市暢好鄉番賀村的全國人大代表黃月芳說。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的全國人大代表潘成英也憂心忡忡地表示,曾經在大涼山廣為流傳的“口弦”,現在只在喪事、婚禮等少數場合才會彈奏,喜歡這種樂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且經常學不了多久就外出打工,更談不上技藝精通。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告訴記者,他在調研中發現,因經濟效益差、技術難度高導致的傳承人老化斷層,和因傳統生活方式改變導致的文化土壤消失,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兩難的保護:商業向左,傳統向右 “八百里秦川,千萬里江山,扯開了嗓子,華陰老腔要一聲喊……”在2016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一曲融合了戲曲與搖滾樂元素的《華陰老腔一聲喊》,讓華陰老腔——這個一度瀕臨消亡的古老劇種風靡全國。 然而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看來,這種“跨界混搭”的新型音樂雖然能夠幫助年輕人認識陌生的傳統文化,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非遺傳承面臨的困境。 “非遺不是不能創新的‘老古董’,但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他說,由白先勇操刀的青春版《牡丹亭》,對較為冗長的原本進行了精編,并借鑒了現代劇場的某些舞臺元素,更適應現代人的審美節奏,這種尊重傳統的創新獲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贏;然而,有的‘戲曲新編’只是將傳統戲曲生硬地與西洋音樂嫁接起來,并配上眼花繚亂的聲光電特效,空有熱鬧的外部,實則失去了戲曲本身的魅力。 更讓他憂慮的,是對知名非遺藝術的過度商業開發。“有的地方打著‘非遺’的旗號掙旅游的錢,只學了點皮毛就在各個旅游景點搭臺表演,看上去很熱鬧,但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其實是種歪曲和破壞。” “非遺藝術都擁有自身龐大而精妙的內在系統,應該得到全面完整的保護,而不是放大其中的某個元素,將其與藝術本身割裂開。”田青表示,非遺不是不能商業化,但組織者首先要對非遺懷有敬畏之心,不能為了賺錢誤導觀眾。 非遺傳承如何“人走茶不涼”? 朱永新指出,他在對多地非遺現狀的調研中發現,非遺傳承“人走技失”現象十分突出,僅浙江嘉興一地,接受調查的26名傳承人中,有12位沒有接班人,占總數的46%。 他表示,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對非遺傳承人的財政支持力度還存在欠缺。目前國家級傳承人每人一年有10000元補貼,地方級傳承人每年補貼為4000元-5000元,僅靠財政支持還無法滿足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特別是有的地方領取補貼手續繁瑣,一些生活在農村的傳承人難以全部達到要求,領取補貼非常不便。 “一方面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增加補貼幅度,并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為他們提供優待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高等教育、專業研究機構的合作,打通非遺技藝傳承與學歷教育的通道,解決傳承人和專業人才的就業問題。”他說。 “川劇要進學校、下基層,培育非遺的生存土壤。”在今年兩會上,余開源建議試點建立公私融合的混合體制學院,打破目前師范院校分學科分專業的教育體系,實行以藝術教育為主的全科教育,專門培養適應鄉村教育狀況的一專多能的“全科型老師”。 田青則認為,不同生存狀況的非遺要予以區別保護。對于古琴、昆曲等民間基礎較好、商業運作較為成熟的非遺藝術,可以鼓勵其采取多種方式繼續開拓市場,吸引更多受眾;但對那些已經與時代脫節、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無法生存的非遺藝術,必須由國家撥款予以保護,并采取拍攝影像資料等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守護好這片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再把它原封不動地交給子孫后代,這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田青說。 |
相關閱讀:
- [ 03-13]傳銷屢打不絕成“頑疾” 代表建議完善法律相關條款從嚴打擊
- [ 03-13]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收到議案462件 收到代表建議8609件
- [ 03-13]代表建議加強對境外抗腫瘤藥非法流入的整治
- [ 03-13]新農村呼喚新鄉賢——代表委員暢談新鄉賢文化
- [ 03-13]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代表委員熱議落實新發展理念之五
- [ 03-13]誠信政府領跑誠信中國 張帆代表民進中央作大會口頭發言 住閩全國政協委提交提案138件
- [ 03-13]誠信政府領跑誠信中國 張帆代表民進中央作大會口頭發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