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成果“三級跳”(中國道路中國夢)
2016-03-15 11:46:24?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作為一名80多歲的科技工作者,在我60多年的研發工作中深深感到,知識分子的責任不僅是創造知識、傳播知識,還應讓知識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高等院校作為我國創新主力之一,通過產學研協同,可以為國家的科技、教育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在這一“三級跳”中,科技人員應當是核心。這不僅僅是因為,創造成果的科技人員是成果轉化的關鍵,還因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舉凡世界著名的成功創業企業,如微軟、蘋果、谷歌、臉書等等,其開創者基本都是創造了核心技術的專家。 就高校科研而言,一定程度上,高校師生的意愿和積極性,決定了成果轉化的成敗。需要看到,在不少高校,師生創業基本被看作副業,甚至被視為不務正業;高校師生創業意愿明顯不強、積極性不足,這是阻礙我國高校成果轉化的最大障礙。為此,促進高校成果轉化應以創造成果的高校師生為核心,想方設法激發高校教師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從政策、機制、經濟利益、價值觀、輿論等多個維度提升成果轉化的地位。 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2009年底,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決定、并報工信部批復,以我和團隊的科研成果作價600萬元入股,成立了中關村第一家實施科技成果獎勵的學科性公司: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了表示與公司共興亡的決心,我以76歲的年齡,拿出了全部積蓄,和團隊20多名教師一起,共投入現金1000萬元用于注冊公司,團隊很多青年教師為此抵押了自己的住房。在這種風險與利益共擔的機制下,全體教師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目前在雷達、遙感、衛星導航、數字系統等方向形成了多種拳頭產品,2015年銷售收入2.89億元,并成功并購上市。 當代大學的使命正在從生產知識、傳播知識,擴展到直接參與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使得高校不斷由經濟社會的邊緣貼近經濟社會的中心。高等院校不僅要始終瞄準世界科技教育發展前沿,而且要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在這一大背景下,應將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納入高校綜合改革統籌考慮,在政策、體制機制、考核評價等方面引導、支持教師把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把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把“副業”轉為“正業”。 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法律層面對成果轉化的工作給予足夠的保障,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進一步緩解科研人員的顧慮、壓力和束縛,如教師兼職創業、兼職進行成果轉化的取酬,擔任領導干部的技術人員的股權獎勵,寬容失敗及決策免責等問題。值得欣慰的是,近期國務院出臺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進一步明晰了這些問題的管理辦法,給了高校和教師一顆定心丸,必將極大激發高校和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的活力與動力。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教授) |
相關閱讀:
- [ 03-02]國務院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
- [ 03-02]國務院印發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
- [ 03-01]“數”解中國“十二五”農業農村科技成果
- [ 02-29]2016年福建將推1000項先進適用科技成果
- [ 02-24]科技部:正制定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法的若干規定
- [ 02-23]總理發話了,科技成果將堂堂正正走出“深閨”
- [ 02-18]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五項"重磅"舉措解析|1月CPI漲幅或在2%左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