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舉辦首場報告會 市發改委主任詳解“十三五”規劃 2020年京津冀PM2.5降25% 昨天,在首場北京市“展望‘十三五’ 發展譜新篇”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上,市發改委主任盧彥用了約2個半小時的時間,提綱挈領地向在場的500多名干部與百姓全面解讀了北京市“十三五”規劃《綱要》。 據悉,該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從3月下旬持續到5月底,還將陸續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石景山、豐臺、通州、大興區等地舉辦多場報告會,內容涵蓋教育、就業、醫療、交通、養老、文化和行政副中心建設等領域。 成就 北京市已躋身 高收入發展行列 回顧“十二五”,北京的家底更厚實,信心更充足了。 盧彥首先總結了北京市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期間,全市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邁上了新臺階。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達到了2.29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由2010年的1.1萬美元增加到1.7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14年收入分組標準,北京市已躋身高收入發展行列。 此外,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跨越千億級大關,2015年達到4723.9億元。城鄉居民收入也節節攀升,分別實際增長7.2%和7.8%。 任務 力爭今年城六區 實現人口增長拐點 盧彥還表示,在未來五年中,有幾個關鍵問題要重點把握,這包括人口調控、環境污染治理、交通治堵、建設國家創新戰略高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現共建共享等。 ●人口調控 本市制定實施了更加嚴格的人口調控工作方案,2015年,西城和東城區都出現了人口增長拐點,由以往的增長開始轉為負增長,力爭今年城六區實現人口增長拐點。根據此前公布的目標,全市的人口調控目標是2020年人口要在2300萬以內。 ●環境治理 有效治理機動車尾氣排放;基本實現能源清潔轉型,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900萬噸以內;更嚴格地管控生產排放;更嚴格地治理揚塵,建筑工地全部安裝揚塵監控系統。新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要下降25%,本市細顆粒物濃度下降指標還有待國家有關部門下達。 ●交通治堵 “十三五”時期,北京將通過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促進解決更多停車難問題、推動實現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等措施,繼續深入實施“公交優先”戰略,使中心城綠色出行比例在2020年達到75%,為北京交通“緩堵”。 此外,還將在教育領域,在重點區域、重點階段有步驟地補齊基礎教育資源;在醫療領域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擴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覆蓋范圍和內容;在養老問題上,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社會保障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疏解 市屬行政事業單位 明年底前啟動搬遷 盧彥表示,“十三五”時期,將重點疏解四類非首都功能。 一是一般性制造業。按照“三個一批”分類處理。首先是就地清理淘汰一批,到2017年全市要完成退出1200家污染企業的任務,這類項目絕不向周邊轉移。其次是轉型升級一批。第三是轉移疏解一批。據統計,2014年以來,各類在京企業在津、冀投資項目累計分別達到865個、6431個,資金分別達到2403億元、5686億元。 二是區域性專業市場。按照“撤并、轉移、調整、升級”的原則,重點推進動物園地區批發市場、大紅門地區批發市場、天意小商品批發市場疏解,2020年,全市區域性批發市場調整疏解和業態升級要取得明顯成效。 三是教育醫療等部分公共服務功能。將通過整體或部分搬遷、交流合作等方式,統籌推動市屬高校、醫院向中心城外疏解,促進教育資源合理布局、優質醫療資源均衡配置。 四是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機構。有序推動市屬行政事業單位向行政副中心轉移,2017年底前啟動搬遷,遠期將帶動約40萬人疏解至通州。殷呈悅 J241 相關 首場 “共話‘十三五’” 百姓宣講舉行 本報訊(記者蘭潔)今天上午,首場“共話‘十三五’”百姓宣講活動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舉行,8位來自不同地區、行業的普通市民宣講員用親歷親為的故事描繪了自己眼中的“十三五”畫面。 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市委講師團共同主辦。他們中有用電子商務幫助老鄉推銷農副產品的80后女孩,有投入中心城區風貌保護和棚戶區改造的社工,還有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一線工作者。今天起,北京市“共話‘十三五’”百姓宣講團將赴全市各區、各系統,走進機關、企業、學校、部隊、街道、鄉鎮開展巡回宣講。 |
相關閱讀:
- [ 03-30]河北有統一規劃“北三縣”考慮 辟謠京津冀共管
- [ 03-29]治國理政新實踐天津篇:醫療協作均等化 讓京津冀更“健康”
- [ 03-29]山東德州致力成為京津冀“放心農場”
- [ 03-28]京津冀“通武廊”三地聯合招聘2400余個崗位
- [ 03-25]給燕郊“大城市病”清火 須統籌規劃京津冀衛星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