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恩師李保國,開門弟子顧玉紅難掩悲痛。長城網 趙曉慧攝 李保國畢生致力于山區開發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足跡踏遍河北山山水水,辨識了河北省山地景觀生態經濟資源特征,確立了山區開發綜合治理的標準化基礎工程技術體系和山地特色優勢資源產業化技術體系,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配套栽培技術等優質品牌產業化技術。獲得“河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100余篇。通過推廣自己的先進成果,先后培育了邢臺縣前南峪村、內邱縣崗底村、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山區開發先進典型,示范推廣面積達到了1826萬畝,為河北山區生態治理、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1年至1996年,李保國為了解決太行山低山區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見林的重大難題,與課題組的同事們一同克服了嚴寒酷暑、山高谷深等困難,風餐露宿踏遍了前南峪村的所有山頭地塊,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了數千次的山體整地爆破試驗。他們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兩聚造林理論和太行山生態林業建設技術,將過去只有酸棗、荊條等小灌木植被的干旱山地種成了蘋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經濟林木,使前南峪村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昔日窮山村,如今山清水秀,花果飄香,被譽為太行山區一顆璀璨的明珠,獲得聯合國“全球環境保護五百佳”提名獎。前南峪人把李保國的名字和事跡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 1996年至2003年,李保國為了研發無公害蘋果栽培配套技術,常年吃住在崗底村,白天鉆果園查看情況,晚上上山用黑光燈測報蟲情,夜間分析研究解決方案,開發了富崗蘋果生產的128道工序,實現了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產的標準化。生產的“富崗”無公害優質蘋果在1999昆明世博會上獲得銀獎,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2007年被指定為2008奧運會指定果品,創出了國內馳名的“富崗”蘋果品牌。此項技術帶動了河北省優質蘋果產業的大發展。 1999年開始,李保國在最難開發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崗地——臨城縣城北的狐子溝開辟了治理戰場,他帶領課題組成員在亂石遍地、荊棘叢生的荒崗上選取86個樣方,調查植被、土壤和水土流失狀況,確立了“聚土集水”的開發策略。選種了早實薄皮核桃。經過10年時間,形成了配套的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使過去赤壁幾十里、草都長不好的荒崗變成了“花果山”“搖錢樹”,培育出全國知名的“綠嶺”核桃。首屆中國核桃節在綠嶺舉辦,同時,促成太行山區百里百萬畝優質核桃產業帶發展規劃的制定實施。 2009年開始,在平山縣葫蘆峪,李保國把山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技術做成了標準化模塊,指導園區連片高規格治理荒山3萬多畝,并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產業化經營體系建設緊密結合,探索“大園區、小業主”的園區經營機制,創建了我國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典范。 |
相關閱讀:
- [ 05-05][網絡媒體走轉改]李保國:與巍巍太行相融 與山區百姓相依
- [ 05-05][網絡媒體走轉改]心系農民 情灑太行——追記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國
- [ 05-05]【網絡媒體走轉改】李保國:“愿做太行一棵樹”
- [ 05-04]“老山人”李保國:山里的故事 山外的傳說
- [ 05-04]【網絡媒體走轉改】追記李保國教授:心之所在 魂歸太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