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署名文章: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
2016-10-06 07:52:09?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以法治促改革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以制度為保障,讓法治與改革相得益彰,成為十八大以來改革“制度超越”的重點 2014年10月23日,一個法律人在微博上貼出一首詩:“從來治國憑圭臬,畢竟安邦靠準繩。神州金秋有盛會,重開法治又一春?!薄笆?,正是指當天閉幕的十八屆四中全會。 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法治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法治與改革的關系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指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形成了“姊妹篇”;而改革和法治,正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進事業滾滾向前。以制度為保障,讓法治與改革相得益彰,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獲得“制度超越”的重點。 正如觀察家所言,今天改革要解決的問題,難度要超過此前30多年的改革。如果說當年的改革是先“破”后“立”,今天,面對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多元多變的價值理念,改革必須邊“破”邊“立”。 “深水區”的艱巨任務,呼喚更成熟穩健的改革。2014年,中央深改組第二次全體會議首次提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這一重要論斷,鮮明指出了“改革”與“法治”辯證統一,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一開始就納入法治化軌道?!斑\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在實踐中不斷詮釋著改革和法治的關系。 法治解決了“軌道”問題,確保改革穩健。2014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立法法》的決定,“稅收法定”正式確立。人們至今印象深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全面放開“二孩”后,這項政策并沒有立即付諸實施,而是等待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及相關法規的修訂完成??梢哉f,身處全面依法治國的宏闊背景,無論是試點創新還是制度突破,彰顯法治精神、獲得法律授權、遵循法定程序成為改革的大前提。“于法有據”,既以法律為改革者撐腰,也防止“亂改”損害群眾利益。 法治回應了“動力”問題,打破改革羈絆。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33個縣市區進行“三塊地”改革試點,暫停實施《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相關條款。有法律學者評價:“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往往可能產生‘違法改革’的糾結?!币灾贫葎撔缕瞥贫认拗疲拍茏尭母锛韧黄乒逃械南拗?,又實現持續的創新,避免出現“不改”的不擔當,讓改革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法治解決了“保障”問題,固化改革成果。簡政放權的政府改革日漸深入,無論是行政審批權的下放,還是政府職能的調整,都需要以法的形式固定下來;“新四化”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問題,信息化過程中的隱私權與知識產權問題,無不需要法治定規矩、劃邊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形成20多項制度成果,從厲行節約到黨內監督,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補充。以法治固化改革成果,才能避免出現“拉抽屜”“翻燒餅”,持續釋放出惠及民生的改革紅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4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要把全會提出的190項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納入改革任務總臺賬,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一體督辦。這樣一個細節也說明,法治本身就是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全面深化改革中,法治與改革相得益彰,形成“改革發展穩定”的鐵三角,讓全面深化改革踏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這個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靠制度定邊界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以制度劃定邊界,讓市場與政府各歸其位,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制度超越”的關鍵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截至今年5月,全國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占原有審批事項的36%,廢止規范性文件11073個,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 從簡政放權,到“三去一降一補”;從調節收入分配,到民營經濟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兩只手”的密切協同、深入聯動,回答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縱觀國際經驗,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共同的一點是市場失靈、政府和市場關系紊亂。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币灾贫葎澏ㄟ吔?,讓市場與政府各歸其位,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度創新的關鍵。 在簡政放權、轉變職能中破題,讓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好”而非“更多”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突圍,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土地承包權“兩權分離”的基礎上,加入農村土地經營權構成“三權分離”;在商事制度改革中發力,從“零門檻”辦公司到推行“三證合一”,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巿場活力大大增加……打造政府與市場的良性關系,就是以制度厘清二者邊界,管住政府、激活市場。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降低電價、降低征信服務收費、落實收費目錄清單……2015年10月15日,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有了改革時間表、路線圖,貫徹著讓企業做得了主、讓市場說了算的原則。國有企業是國之重器,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高管薪酬改革到加強國企黨建,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到加快戰略性重組,不斷夯實國有企業這一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中,一系列改革讓更多人分享國企發展的紅利。 “放權市場”的制度創新,激發的是市場的活力。三年來,從土地流轉改革到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財稅體制改革到國有企業改革,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種種制度安排密集布局,有的側重于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有的強調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更多的則體現于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搭建起規范市場與政府行為的立體體系。 “政府限權”的制度創新,規范的是政府的作用?!笆袌鲈谫Y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改革的目標不是小政府、大市場,而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政府不是不作為,而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政府要拿出“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該做什么;給出“負面清單”,明確企業不該干什么;理出“責任清單”,明確政府怎么管市場……“三張清單”,寫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的方向所在。 有外國學者評價,中國的制度“結合了市場的靈活性與政府的控制力”,有著極大的成長空間。可以說,這正是我們制度的比較優勢之所在。在此基礎上的制度創新,有力推動著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更是人類制度文明的全新探索。 |
相關閱讀:
- [ 10-05]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二
- [ 10-05]理論創新,不忘改革初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一
- [ 10-02]盤點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攻堅大事之重大政策回顧
- [ 09-29]盤點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攻堅大事之標桿活動回眸
- [ 09-13]福建巡視全覆蓋:十八大以來已巡視224個單位黨組織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