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 題:套利在左,紅線在右——互聯網金融風險掃描 新華社記者吳雨、張遙 在互聯網金融蓬勃興起的今天,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升,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的融資門檻大大拉低,同時掀起了一股“全民投資熱”,催生了一批“掌上理財族”。 互聯網金融火熱的背后,同樣隱藏著不少風險。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非法集資、經營不善“跑路”、利用監管漏洞套利……隨著風險頻頻暴露,這些躲在互聯網金融背后的“暗黑力量”,吞噬著人們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憧憬,也督促著正本清源的風險排查抓緊展開。 披著“金融創新”外衣非法攬財 “近期爆發的一系列風險事件,對行業的聲譽和社會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央行副行長潘功勝3月25日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大會上表示。 “網絡金融、1元起投、隨時贖回、14%左右年化收益率、保本保息”--這是“e租寶”推銷人員發布的“投資理財信息”,乍一看與時下蓬勃興起的互聯網金融很像。但是,隨著“空手套白狼”的騙局被拆穿,遍布全國90萬受害投資人的500億元資金,成為這場“龐氏騙局”的悲劇注腳。 乘著居民投資熱和“互聯網+”的東風,一些騙子順勢而為,以P2P網絡借貸、金融創新等名義,翻新著理財投資“圈套”非法集資。公安機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P2P、融資擔保等領域非法集資犯罪較上年上升48.8%。一些“財富機構”打著“網絡理財”招牌,線下大量攬客,更把很多不明就里的老年人的養老積蓄“圈”了進去。 “不少投資騙局披著互聯網外衣,讓投資人覺得‘高深莫測’,沒弄明白稀里糊涂就投資了。”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說,“互聯網金融火熱,其中也是泥沙俱下,不少打著技術進步招牌、用創新商業模式的旗號,做著非法集資,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勾當。” 央行等多部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明確指出“MMM金融互助”具有傳銷和非法集資性質,這已是金融監管部門近期第4次點名對此類網絡投資平臺進行風險預警,但這樣的平臺一次又一次死灰復燃。 今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政法部門將配合有關部門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推動對民間融資借貸活動的規范和監管,最大限度減少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今年兩會上,央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均表示,將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 |
相關閱讀:
- [ 10-13]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同志答記者問
- [ 10-13]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 [ 09-21]證監會主席助理: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服務“一帶一路”
- [ 08-31]杭州G20峰會完善金融貿易體系 展示中國大國擔當
- [ 08-25]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將從四方面引導普惠金融發展
- [ 08-04]央行:下半年貨幣政策穩健基調不變
- [ 07-14]防范金融風險不能忽視實名制
- [ 06-29]中國金融穩定報告認為:A股恢復T+0無助市場效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