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山西太原晉祠景區,女性游客排隊上廁所。中新社記者 韋 亮攝 “逛商場、去景區、看電影,最怕的就是去廁所。女廁所外,永遠得有人在排隊。”談起自己的如廁經歷,在北京工作的白領小馬略帶夸張地說道。眼看男廁所門可羅雀,女廁所卻摩肩擦踵,這樣的經歷,讓很多女性苦不堪言。 不過,這樣的窘境,有望逐漸緩解。不久前,住建部發布新版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將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較大地區將達到2∶1。 女性如廁的“福音”,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廁所革命的一部分。2015年,我國新建和改造2.2萬個廁所,農村廁所普及率已達到75%。從增加女廁數量到改建旅游廁所,從布局城市公廁到推進農村改廁,廁所革命的背后,是社會公平的追求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各地出招 解決“女性如廁難” 數據顯示,人的一生中約有3年時間是在廁所里度過的。而根據相關組織和學者的研究,女性如廁頻率大概是男性的1.5倍,如廁時間約為男性的2.3倍。這也不難解釋,男女廁所一個“冷清”、一個“熱鬧”。 不過在我國,目前對廁位需求更強的女性,擁有的廁位反倒更少。根據2013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北京、廣州、成都等9個大城市,男廁位都比女廁多。數量最均衡的北京,男女廁位之比也達到了1.22∶1。 這一現象,其實有據可循。1988年,我國城市公廁的第一個標準《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中規定,“根據使用情況的不同,男、女蹲(坐)位設置比例以1∶1或3∶2為宜。”直到2005年實施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才有了“廁所男蹲(坐、站)位與女蹲(坐)位的比例宜為1∶1—2∶3”的提法。 數名業內人士認為,2005年的標準盡管作出了解決廁位比“倒掛”的努力,但僅僅提出建議,缺乏強制性。因此,在法律法規和細則上未得到規范化,造成地方缺少執行動力。由此造成“女性如廁難”問題遲遲難解。 不過,隨著社會平等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對于女廁數量的關注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近年來,廣州、鄭州等多地年輕女性上演“占領男廁所”活動,引發各界關注。不少城市率先嘗試推出改善公廁廁位比例的措施。其中,無性別公廁的設立就是其中之一。 日前,上海首座男女均可使用的無性別公廁在浦東區正式啟用。該座無性別公廁有6個座便隔間、4個蹲便隔間,另外還有男性小便間。上海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說,設立無性別公廁,既有利于科學配置男女廁位,解決女性長時間排隊的煩惱,也避免了一些商業繁華區和景區難以保障公共廁所空間的困境。 而在北京,今年也有一批無性別廁所投入使用。據項目發起方、北京紀安德咨詢中心項目主管楊剛介紹,北京已有30多個機構設立了類似的性別友善廁所。他認為,通過此舉,可以推動社會觀念的進步。 不過,無性別廁所的設立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支持者認為,無性別廁所能夠有效解決女廁廁位不足的問題,也會避免帶孩子老人如廁的尷尬。質疑者則擔心,這類公廁容易造成個人隱私和安全等問題。 對此,楊剛表示:“如廁和隱私并不矛盾。只要管理得當,就能最大限度確保隱私和安全。當然,這也需要管理單位加強管理。” 有專家分析,無性別廁所的設立,既是在現有條件下的一種解決方案,更是一種社會理念的引導。事實上,對無性別廁所的擔憂,主要是由部分如廁者的不文明舉止引發的。因此,在設施建設的同時,如廁文明和如廁禮儀的普及同樣重要。 |
相關閱讀:
- [ 11-22]臺灣第一所中學性別友善廁所在爭議聲中啟用
- [ 11-21]女性福音!住建部發廁所新規:男女廁位比例2:3
- [ 11-20]世界廁所日 “超級英雄”扎堆透明玻璃廁所
- [ 11-19]聚焦世界廁所日:破解城市“如廁難”需過幾道關?
- [ 11-17]臺媒關注大陸"旅游廁所":造價高 成景區另類宣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