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今年初,有人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金融形勢不穩,中國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情況下,擔憂中國經濟會一路下滑,甚至會擊穿6.5%這條底線,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全面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也會拖累世界經濟發展。的確,今天的世界正如習近平同志在G20杭州峰會上所言:世界經濟又走到一個關鍵當口。科技進步、人口增長、經濟全球化等過去數十年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都先后進入換擋期,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上一輪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能逐漸衰減,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尚未形成勢頭。主要經濟體先后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增長率下降,給各國經濟社會帶來壓力。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世界經濟雖然總體保持復蘇態勢,但面臨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反復動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風險和挑戰。反觀國內,中國改革開放已步入深水區,諸多社會矛盾與經濟下行交織在一起。面對嚴重的國內外挑戰,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使2016年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開局。就此而談:
第一,實現經濟增長率為6.5%至7%的目標已經勝利在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率實現6.7%,近兩個月經濟繼續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完成今年3月“兩會”提出的經濟增長率為6.5%至7%的目標已經勝利在望。與過去“兩會”不同的是,今年“兩會”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不再確定具體數字,而是采用今后5年經濟增長率均在6.5%至7%之間的區間范圍。之所以定位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5%至7%之間,主要是基于兩點考量:一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論。中國經濟增長已經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而中高速就應在7%左右。只有使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才能有利于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加切實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基于中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二是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底線至少也要達到6.5%。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強調:主要是基于“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經濟增長預期目標6.5%-7%,是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
?
第二,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2014年以來,隨著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的提出,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公報和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強調經濟新常態理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突出強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經濟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形勢發展報告顯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其一,工業生產運行平穩,企業效益明顯改善。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與“十三五”規劃均強調要保持工業生產運行平穩,提高企業效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增速與上半年持平。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6%和9.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了4.6和3.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和1.2個百分點。上述數據顯示出中國工業的結構繼續優化。與此同時,工業企業利潤也有明顯提高: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0584億元,同比增長8.4%,比上半年加快2.2個百分點。
其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緩中趨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26906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個百分點,但7月、8月和9月當月投資分別增長3.9%、8.2%和9.0%,增速連續兩個月加快。以三大產業為例:第一產業投資13402億元,同比增長21.8%;第二產業投資167497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投資246008億元,增長11.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83245億元,增長19.4%。
其三,市場銷售穩中有升,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48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
其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前三季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取得初步成效。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5%,工業企業和商品房庫存持續減少。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來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積自3月份以來連續7個月減少。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同時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3.3個百分點。需求結構繼續改善: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1.0%,比上年同期提高13.3個百分點。新經濟快速成長: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8個百分點。
上述數據表明:我國經濟的確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6.9%,而今年前三季度均達到6.7%。中國經濟增長率雖然比過去有所降低,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發展速度要比他們快得多。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李克強總理強調:“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好的投資國”。同時由于我們在發展理念上的變化,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今天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不僅超過了50%,占全國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而且對我國國民經濟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第三,人民幣入籃為中國經濟發展插上翅膀。早在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簡稱“人民幣入籃”),并于2016年10月1日實施。今天,中國人民幣已經入籃,現實SDR貨幣籃子的權重已經調整為:美元占41.73%,歐元占30.93%,人民幣占10.92%,日元占8.33%,英鎊占8.09%。人民幣入籃不僅意味著人民幣已經是可自由使用貨幣,被國際組織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有助于推進中國經濟金融的國際化;有助于中國深化貨幣金融體制機制改革;當然也有助于中國經濟更好更深地融入全球化。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幣入籃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而且對于中國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四,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差距繼續縮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突出強調構建“橄欖型的分配格局”。十八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奮斗目標,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全體居民收入,繼續縮小城鄉差距。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經過多方努力,2016年全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差距繼續縮小。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義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82,比上年同期縮小0.01。由于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的立場與有力支撐,中國老百姓的收入明顯增長,城鎮就業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民工和城鎮就業率均有所增長,這些成就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五,G20杭州峰會展現中國引領全球發展。基于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中國G20杭州峰會將“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作為會議的主題。在G20杭州峰會開幕詞中,習近平同志強調面對當前挑戰:我們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應該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應該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夯實機制保障;應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應該繼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包容性發展。在中國的推動下,與會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達成了多項重要共識,為未來世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開端。如果說“一帶一路”、亞投行是中國引領世界的開端,那么G20杭州峰會,則是中國引領世界的新起點。
由于整個世界經濟仍然處在調整中,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經濟下行的壓力還很大。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當然,對于未來的中國經濟,我們仍然相信習近平同志2015年11月18日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所指出的:“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四個沒有變”深刻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走勢,明確了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的基礎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立足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