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走得再遠,平時再忙,春節也要回家看看。《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一路回家”,今天帶您走進福建廈門五通碼頭,聽聽海峽兩岸的人,有什么樣的共同心聲。 每年春運,廈金航線都要迎來送往10多萬旅客,遠行的游子飄洋過海,一路回家。 記者:你好,你們是要回家嗎? 臺胞:是。 記者:回哪里? 臺胞:臺灣。 記者:團圓飯里面有沒有哪道菜,可能不管離開家多遠都會很想念? 臺胞楊介銘:只要是媽媽煮的,鐵定都要趕回家吃,一家人圍在一起,享受家人團聚的感覺。 臺胞林暉恩:最想的就是我奶奶煮的一碗紅油抄手,所有的兄弟姐妹、阿姨叔叔大家一起聚一聚、聊聊天。當然最開始從賺多少啊,結婚了沒啊,有的沒有的,有沒有女朋友之類的。 記者:這趟回來過年誰在家里等你? 江女士:女兒,五口之家,天天像過年。家鄉變化太大了,我去臺灣20年,臺灣從我開始去就開始倒退,就沒有前進過,大陸這20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現在習主席又很得民心,連臺灣很多的,我一些朋友說,大陸現在確實好,我說是,你們應該去大陸看一看,了解一下大陸,現在已經是今非昔比了。 張大可是臺灣老兵服務處的志愿者,他已經連續三年春節為返鄉的臺灣老兵提供免費幫助。 臺灣老兵安欣服務處負責人張大可:剛開放臺灣的老兵可以返鄉探親的時候,我們在香港看到太多老兵睡在機場,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是,再不回去,沒有機會了。人就往生了,就像我的父親,去年7月7日過世,就很可惜沒有再陪他回家看看。 臺胞張文豐:最重要的是要給下一代了解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因為現在都是小家庭了,那你的根或許是落在臺北或者落在國外,他們對家庭觀念都慢慢淡化了,那要借著這個節日還是要把這個文化凝聚一下的。 在到達口,85歲的楊碧仙一直等著67歲的弟弟楊學智,這是姐弟倆生平的第二次見面。 記者:多久沒見你弟弟了? 臺胞 楊碧仙:差不多20年了。 楊碧仙的父親1949年離開老家福建仙游到了臺灣,從此杳無音訊,等再聯系上已經是1991年。父親在臺灣另組家庭,楊碧仙那時候才第一次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弟弟楊學智。 可是,說好9點半的船進港,楊碧仙等了半個多小時,卻沒有等到弟弟。 原來,這個人真的是弟弟。就算20多年不曾見面,人群中的一個背影,也能相認。 臺胞楊碧仙:比較老了,頭發白了,以前沒有白的。 到家了,在門口等候多時的是二哥楊學穎一家。 客廳的墻上,還掛著父親每次回鄉探親時的照片,這一家人,竟然沒有一張完整的全家福。 |
相關閱讀:
- [ 01-26]新春走基層:探訪秦嶺隧道南口的守隧人
- [ 01-25]【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古韻新顏江兜村
- [ 01-25]新春走基層:搬出窮“窩”進新家過新年
- [ 01-25]《“溫暖中國”新春走基層》莆田專題報道
- [ 01-25]莆田開展“溫暖中國”新春走基層活動 邀您一起挖掘暖心故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