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聚焦富民,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是江蘇未來五年最核心的奮斗指向。聚焦富民,民心所盼。4月以來,本報記者多方出擊,采擷來自富民一線的鮮活新聞,從中不僅可以管窺江蘇“聚焦富民”進程中多維度的生動探索與嘗試,更感觸到富民大背景下時代與個人生活之變。 碧湖、小橋、漁船、油菜花……漫步七縱二橫的巷道,只見巷口是亭樓拱門,沿路是青磚黛瓦,還有修建于清朝仍保存完好的李氏宗祠等古跡……春陽下,里下河的西陳莊村靜美如畫。 這個位于泰州市興泰鎮西北部的村莊已有數百年歷史,村子四面環水,形似鳳凰,素有“鳳地”之稱。往常,將村莊與外部勾連起來的僅有4座小橋。如今,舊跡與特色仍存,平整的道路通進了村里,停車場、公共服務中心、自來水管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也引入村莊,無害化改廁全面完成,2100多米河道也已清淤,并建成1200多米的生態護坡和配套綠化,新建改建48座碼頭……村莊還有了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和諧共融。 93歲的陳婉珍,依在大門一側,一邊擇菜一邊與老鄰居拉家常,如果不是一旁的村民主動介紹,真看不出老人家竟然已經如此高齡。見記者詢問情況,精神矍鑠的老人家操著家鄉話,開心地說:“現在的生活好啊!” 沿青石路行走,幾步之外,掛著“興泰鎮西陳莊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老年人助餐點”兩塊牌子的房屋內,77歲的徐巧喜和一幫老鄰居圍坐在一起打麻將。聽村里人說,這處居家養老場所2016年投入使用,還可以“擺臺子請客吃飯”。徐巧喜20歲時嫁到村里,老伴前兩年已過世,兒子在外面開店,目前一個人住村里。她說,這兩年生活比較舒心,家里7畝地租給了大戶,一年租金收入就是5600元,每月兒子也會給贍養費,還有120元的養老金,衣食無憂。 村委會主任李學軍告訴記者,全村1426人,像陳婉珍、徐巧喜這樣超過60歲的有446位,占三成多。村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讓老人們能頤養天年,也讓這個傳統的農業村有了“彎道超越”的底氣,并生動演繹了村美民富的現實場景。 西陳莊村只有2.13平方公里,村域內幾乎沒有工業項目,耕地1936畝。8年前,村里定下“生態先行,強村富民”的發展路子,依據當地自然、社會、經濟、資源等條件,尊重鄉土文化,并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種香菇、種葡萄,肉鴿、水蛭、湖羊、螃蟹的養殖也風生水起。為維護生態的良好,村里積極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農作物秸稈全量還田,也因此,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西陳莊村還率先在泰州市完成土地確權頒證試點工作,并在姜堰區率先完成土地整村流轉,引導土地向種田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集中,適度規模經營,采用機械化生產,為農業新技術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如今,村里已涌現10多個家庭農場。興陳農機合作社是村集體經濟主力,年利潤30萬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來,無論是制定村莊建設規劃、修建村莊道路、綠化村莊,還是改水改廁、治理環境,村里都組織村民民主討論,廣泛征求意見。正是因為如此,西陳莊村的“鄉愁”元素得以更好保留。 當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交融,當生態成為優勢,村莊魅力凸顯,返鄉創業的回流者開始增多。60多歲的花冬英20年前和家人去“大上海”闖蕩,最終靠著經營大米批發生意立足,在上海買房買車。外出掙錢這些年,花冬英很少回到家鄉,在她的記憶里,家鄉房子破敗,道路泥濘,垃圾隨意丟放,一派沒落景象。然而,6年前的一次返鄉經歷卻徹底刷新了印象。2012年,花冬英返鄉,在村里承包土地種葡萄,現在70多畝葡萄園,每畝年收入三四千元。 外地創業者也被吸引而來。一位上海商人相中西陳莊村宜居的生態環境,在村里建設養鴿場,鴿糞用于肥田,待麥子成熟后,秸稈還田、喂魚;菜葉、樹葉喂豬羊和肉鴿……形成一條提質增效的綠色農業生態鏈。 村民還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細節,村里毗鄰溱湖風景區,溱湖有會船的風俗,之前會船的村民普遍老年化,隨著更多村民回流,四五十歲的會船人多了。 而依傍村落環水、巷弄縱橫、至今有走街串巷的傳統文化等特色基因,2016年起西陳莊村又發展起鄉土體驗旅游,讓游客在走街串巷中體驗鄉土民風、體驗村莊空間特色和水鄉美食,村民的腰包因此更鼓了。2016年,西陳莊村集體純收入30余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1506元,遠超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7500元的全省平均水平。 物質生活無憂,精神生活自然也充實起來——農歷3月正是農閑時節,西陳莊戲臺上演的“大戲”接連不斷,除下鄉送戲的外,村民們還籌資邀請淮劇團、揚劇團來表演;前不久,村民李文早自己出資2300元,請村民們看了一出戲。 如今,西陳莊村已成為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和鄉風文明的生態文明示范村。2016年底獲得住建部“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稱號。
|
相關閱讀:
- [ 05-03]【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西篇】江西: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 [ 05-03]【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貴州藍皮書:聚焦社會熱點問題 分析貴州發展趨勢
- [ 05-02]【治國理政新實踐 浙江篇】蝶變城中村破繭展芳華
- [ 04-30]【治國理政新實踐·黑龍江篇】黑龍江:做好“三篇大文章” 全面振興闖新路
- [ 04-28]【治國理政新實踐 黑龍江篇】黑龍江5年保障房建設 讓低收入群體換新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