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聚焦富民,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是江蘇未來五年最核心的奮斗指向。聚焦富民,民心所盼。4月以來,本報記者多方出擊,采擷來自富民一線的鮮活新聞,從中不僅可以管窺江蘇“聚焦富民”進程中多維度的生動探索與嘗試,更感觸到富民大背景下時代與個人生活之變。
碧湖、小橋、漁船、油菜花……漫步七縱二橫的巷道,只見巷口是亭樓拱門,沿路是青磚黛瓦,還有修建于清朝仍保存完好的李氏宗祠等古跡……春陽下,里下河的西陳莊村靜美如畫。
這個位于泰州市興泰鎮西北部的村莊已有數百年歷史,村子四面環水,形似鳳凰,素有“鳳地”之稱。往常,將村莊與外部勾連起來的僅有4座小橋。如今,舊跡與特色仍存,平整的道路通進了村里,停車場、公共服務中心、自來水管網、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也引入村莊,無害化改廁全面完成,2100多米河道也已清淤,并建成1200多米的生態護坡和配套綠化,新建改建48座碼頭……村莊還有了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和諧共融。
93歲的陳婉珍,依在大門一側,一邊擇菜一邊與老鄰居拉家常,如果不是一旁的村民主動介紹,真看不出老人家竟然已經如此高齡。見記者詢問情況,精神矍鑠的老人家操著家鄉話,開心地說:“現在的生活好啊!”
沿青石路行走,幾步之外,掛著“興泰鎮西陳莊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老年人助餐點”兩塊牌子的房屋內,77歲的徐巧喜和一幫老鄰居圍坐在一起打麻將。聽村里人說,這處居家養老場所2016年投入使用,還可以“擺臺子請客吃飯”。徐巧喜20歲時嫁到村里,老伴前兩年已過世,兒子在外面開店,目前一個人住村里。她說,這兩年生活比較舒心,家里7畝地租給了大戶,一年租金收入就是5600元,每月兒子也會給贍養費,還有120元的養老金,衣食無憂。
村委會主任李學軍告訴記者,全村1426人,像陳婉珍、徐巧喜這樣超過60歲的有446位,占三成多。村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讓老人們能頤養天年,也讓這個傳統的農業村有了“彎道超越”的底氣,并生動演繹了村美民富的現實場景。
西陳莊村只有2.13平方公里,村域內幾乎沒有工業項目,耕地1936畝。8年前,村里定下“生態先行,強村富民”的發展路子,依據當地自然、社會、經濟、資源等條件,尊重鄉土文化,并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種香菇、種葡萄,肉鴿、水蛭、湖羊、螃蟹的養殖也風生水起。為維護生態的良好,村里積極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農作物秸稈全量還田,也因此,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西陳莊村還率先在泰州市完成土地確權頒證試點工作,并在姜堰區率先完成土地整村流轉,引導土地向種田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集中,適度規模經營,采用機械化生產,為農業新技術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如今,村里已涌現10多個家庭農場。興陳農機合作社是村集體經濟主力,年利潤30萬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來,無論是制定村莊建設規劃、修建村莊道路、綠化村莊,還是改水改廁、治理環境,村里都組織村民民主討論,廣泛征求意見。正是因為如此,西陳莊村的“鄉愁”元素得以更好保留。
當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交融,當生態成為優勢,村莊魅力凸顯,返鄉創業的回流者開始增多。60多歲的花冬英20年前和家人去“大上海”闖蕩,最終靠著經營大米批發生意立足,在上海買房買車。外出掙錢這些年,花冬英很少回到家鄉,在她的記憶里,家鄉房子破敗,道路泥濘,垃圾隨意丟放,一派沒落景象。然而,6年前的一次返鄉經歷卻徹底刷新了印象。2012年,花冬英返鄉,在村里承包土地種葡萄,現在70多畝葡萄園,每畝年收入三四千元。
外地創業者也被吸引而來。一位上海商人相中西陳莊村宜居的生態環境,在村里建設養鴿場,鴿糞用于肥田,待麥子成熟后,秸稈還田、喂魚;菜葉、樹葉喂豬羊和肉鴿……形成一條提質增效的綠色農業生態鏈。
村民還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細節,村里毗鄰溱湖風景區,溱湖有會船的風俗,之前會船的村民普遍老年化,隨著更多村民回流,四五十歲的會船人多了。
而依傍村落環水、巷弄縱橫、至今有走街串巷的傳統文化等特色基因,2016年起西陳莊村又發展起鄉土體驗旅游,讓游客在走街串巷中體驗鄉土民風、體驗村莊空間特色和水鄉美食,村民的腰包因此更鼓了。2016年,西陳莊村集體純收入30余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1506元,遠超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7500元的全省平均水平。
物質生活無憂,精神生活自然也充實起來——農歷3月正是農閑時節,西陳莊戲臺上演的“大戲”接連不斷,除下鄉送戲的外,村民們還籌資邀請淮劇團、揚劇團來表演;前不久,村民李文早自己出資2300元,請村民們看了一出戲。
如今,西陳莊村已成為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和鄉風文明的生態文明示范村。2016年底獲得住建部“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稱號。
延伸>>>
4月,在興化千垛菜花景區的東旺村,記者同樣見識了村美民富的鮮活一幕。
56歲的張愛蘭原本和老公一起在村里種地,“家里兩三畝地,一年掙萬把塊錢”。“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這些年千垛菜花對外界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乘坐小船沿河飽覽垛田美景的人也越來越多。當地政府引導開展全域旅游,不少四五十歲的村婦當上了船娘。張愛蘭在親戚的鼓動下也上了船,船娘一當已是4年。“拿工資,劃船一天掙60塊,包飯;不包飯70塊。收一張船票還可以再拿兩塊錢。”張愛蘭一邊搖船,一邊與船上的記者對話,“一天來回搖十幾趟,搖到手軟,劃船一個月可以掙2000多塊。”張愛蘭家里的地租給了大戶,每畝每年租金1100元,而當垛田旅游旺季過去之后,她也會去幫別人種地,每年每畝再掙200元。
張愛蘭說,村里人平時也在垛田里種芋頭、生姜和香蔥,這些農副產品也增加了收入。東旺村共5200名村民。這些年,村里辦了29戶農家樂和一批農宿,旅游旺季時,一些村民月收入高達十幾萬元。
為更好地發揮生態優勢,興化市已成立垛田傳統農業系統保護基金,市級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以上,完善垛田農業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工作,嚴格控制保護區水質,到2020年,將全面恢復垛田原始地貌特色,基本形成保護區自我維持的發展機制。
采訪時記者還了解到這樣的數據:至今年,興化菜花節已連續舉辦9屆,每屆持續時間1個月左右。菜花節門票收入第一年1萬元,第二年10萬元,第三年100萬元……去年是2100萬元,儼然幾何級增長。
后記>>>
無論是西陳莊村還是東旺村,都正嘗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的融合,而這更是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的有益探索。
記者還從江蘇省住建廳了解到,我省正著力培育一批當代美麗鄉村示范區,激發鄉村活力,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今年擬選擇資源要素集中、公眾認知度高、空間特色鮮明、景觀可塑性好的區域,優先推動一批特色小城鎮和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并形成“串點成片”的發展格局。同時聯動推進有機農業、創意農業、旅游觀光等鄉村品牌建設,吸引社會資源向鄉村進一步流動,帶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吸引人口回流,助推鄉村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