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云南怒江州蘭坪縣啦井鎮,一眼古鹽泉曾使當地變身鹽馬古道的交通網中心,幾度沉浮至今,“桃花鹽”已成為當地村民無法割舍的情懷。
啦井村村民周麗敏告訴記者,她爺爺曾說,相傳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啦井村民和壯美在放羊時發覺一個奇怪的現象,羊群總是跑到山谷底的河邊舔石頭上的一層薄冰,和壯美一嘗發現,水是咸的,遂通知村民一起找到了鹽泉,開啟了當地自煎食鹽的歷史。和剛介紹,民國19年(公元1930年)經云南鹽務總局化驗,啦井鹽含氯化鈉93.3%,水分2.4%,夾雜質4.15%,每斤鹵水可煎鹽3.7兩,居全國之首。此外,桃花鹽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食用后不易得“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煎制后的鹽呈粉紅色,因此得名“桃花鹽”、“紅鹽”。圖為當地人用鹽泉冒出的鹵水煮雞蛋和土豆。李進紅 攝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