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仃洋,淇澳島,地處穗港澳“金三角”中心,自古就是南海海上交通要沖,乃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在島上駐守著這樣一支部隊——在槍林彈雨中通過螞蟻窩、沼澤地,快速拔槍斃敵,專打眉心、心窩;在波濤暗涌中負重泅渡,海上對移動目標射擊屢屢得手……
他們就是南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兩棲偵察隊的官兵。這支海防尖兵擔負著支援水上作戰、海防巡邏執勤等多項任務,扼守珠江口,破浪伶仃洋。
盛夏時節,記者登島跟訓,零距離接觸這支享有“陸地猛虎,海上蛟龍”美譽的兩棲偵察分隊,品讀他們謀戰勝戰的故事,感悟海防尖兵的“好樣子”。
忠誠尖兵——
當尖兵是榮譽,上戰場是責任,隨時聽候祖國召喚
2014年夏天,偵察隊正在組織緊張的分業訓練,突然接到上級命令:立刻準備,參加某海上演練任務!
命令宣布后,全隊官兵摩拳擦掌。一夜之間,中隊領導收到52封請戰書。消息傳開,遠在老家休假的6名戰士,都不約而同地在一天之內歸隊。
經過半個月的針對性訓練,中隊遴選出36名官兵誓師出征。面對可能傷亡的危險,戰士趙宏潤神情激昂地說:“當尖兵上戰場是我們的榮譽,隨時聽候祖國召喚!”
單槍匹馬闖敵陣,捕捉俘虜探敵情。海防旅政委劉月勤告訴記者,偵察隊特殊的使命任務,對官兵忠誠與擔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班長陳德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臉黝黑、身手矯健的一班長陳德林是隊里最老的兵。十多年前,還是個懵懂少年的他懷揣著夢想來到軍營,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各類比武中斬獲了無數榮譽,成長為偵察隊的“兵王”。
由于種種原因,兩次與提干失之交臂,但陳德林始終兢兢業業,無怨無悔,扛起了帶兵育人的重任。偵察排長王帆、鄭嘉霖等干部骨干,都是他帶的兵。多年來,他帶出6名干部,20多名班長,1人榮立2等功,18人榮立三等功,20多人被評為原廣州軍區“軍事訓練尖子”。
“年紀也不小了,家人勸我回家,朋友邀我創業,但我始終舍不得離開?!标惖铝值膱讨c堅守影響著一茬茬官兵,忠誠的血液在他們身上流淌。在與戰士楊朝安促膝長談后,記者對這種品質有了更深的感悟。
出生在廣東農村的戰士莫竟昌,從小聽村里的老兵講戰爭故事,逐漸萌生了從軍報國的信念。在讀書期間,他曾兩次報名參軍,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去年9月,他再次應征,來到偵察隊。
到偵察隊后,莫竟昌全身心投入到訓練中,短短半年時間,就熟練掌握攀登、捕俘、格斗等10多項特戰技能,體能課目全部達到優秀。蛻變的背后是無數的汗水和艱辛的付出。凝視擺滿榮譽室的獎狀和獎杯,他暗下決心:將來,我也要為隊里爭光,帶榮譽回家!
榮譽,始終是偵察隊的核心元素,每名官兵都以當偵察兵為榮。他們將12名訓練尖子的照片制作成宣傳畫,懸掛在營房走廊墻壁上;結合參加演訓活動重溫萬山海戰戰史,組織“當兵為什么”“當兵干什么”等群眾性大討論,在潛移默化中提煉官兵忠誠度,培塑官兵榮譽感。
在隊里,還有一項最高的榮譽——掛“獵人臂章”。隊里規定,只有在每次軍事考核中取得前十名的戰士才有資格佩戴“獵人臂章”,而連續三個月獲得“獵人臂章”的,將擁有永久佩戴資格。
在這個高手如云的集體里,“獵人臂章”的爭奪異常激烈。特別是對于新戰士來說,想要獲得獵人臂章,難度可想而知。列兵韋加波一到偵察隊,就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半年時間穿壞2雙作戰靴,磨破3套迷彩服,最終在半年總結會上,與9名老兵一同登臺,接過“獵人臂章”,成為第一個獲得“獵人”稱號的新戰士。
精武尖兵——
訓練標準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優秀只是剛及格
午后的沙灘,烈日高懸、熱浪升騰。記者在現場看到:官兵們頂著風浪完成沖刺跑、俯臥撐等體能課目后,馬上轉入障礙場;不容片刻休息,剛剛從齊腰深的泥坑爬出的他們,又投入到“負重穿越火障”課目中……
“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哩,這樣‘水深火熱’的訓練對他們來說再平常不過了?!标犻L楊俊成介紹,未來戰爭日趨殘酷,作為敵后破襲的特戰尖刀,只有不斷加大訓練難度和強度,才能在未來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偵察隊將“時間上高密度,內容上滿負荷,標準上超大綱”寫進訓練守則,把“殘酷”烙進每一次訓練之中。有人用“三部曲”來總結兩棲偵察隊的一天——“晨曲”是10公里武裝越野;“午歌”是快速通過10多個獵人意志訓練障礙物;而“晚樂”通常是俯臥撐、杠鈴舉起、打沙袋等“5個100次”。
每次戰術演練,中隊堅持把情況設險、對手設強、困難設足,開展抗疲勞、抗眩暈、抗饑餓等課目訓練磨礪意志;每次執行重大任務,都有意識地設置集結不利、缺乏后援、供給困難等各種險要情況,培養官兵過硬的心理承受能力;每次參加實兵對抗演習,隊里都要組建“獵殺隊”、“敢死隊”,逼著他們挑戰極限。
一次島礁生存演練,偵察隊官兵模擬登陸至伶仃洋某荒島執行搜索任務。每人攜帶五種武器裝備,補給只有1斤大米、2兩鹽,1壺水和1頂單兵帳篷。
在缺少淡水的荒島上生存2天,每天連貫完成偵察滲透、特種戰術等10多個課目訓練?!坝袝r餓得不行了,甚至要靠捕蛇、抓蜥蜴充饑,那味道沒法說?!?三班長黃沖昌說到,“不過,這個課目實戰價值大,再難我都會堅持?!?/p>
在偵察隊,連最普通的射擊訓練都變得不普通。他們講究一招制敵,必須做到“頭靶打眉心,胸靶打心窩”。為了練“穩”,身材瘦小的隊員王帥在槍口上掛磚頭,據槍2小時紋絲不動;為了練“準”,隊長楊俊城在射擊時,專門讓戰士在身旁突然引爆炸點或發出煙霧,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和環境適應能力。
“升高橫桿再起跳”,已成為偵察隊官兵的訓練常態。隊里組織特種射擊、野外生存、深海潛水、水下爆破等課目訓練,都有意選在惡劣天氣、復雜地形下進行。
農增才被譽為偵察隊的“槍王”。在一次海上射擊匯報演練中突遇風暴,平靜的海面上浪涌翻騰。劇烈的搖晃使人在偵察艇上幾乎無法站立,遠方的漂浮靶更是在波濤中時隱時現。面對這種情況,農增才并不驚慌,只見他找準時機,上膛、瞄準、擊發,動作一氣呵成,5發子彈全部命中目標。
要練成這樣的絕技,他可下了一番苦功夫。海上運動射擊,最難克服的就是顛簸和眩暈,為了掌握射擊要領,農增才忍著暈眩和嘔吐感,爬到搖晃的甲板上,反復揣摩練習,總結出海上射擊“移動概略瞄準,屏息精確擊發”等速射要訣。
有敢搏風浪的神射手,就有敢抱炸藥的英雄漢。偵察隊時常組織傳遞點燃爆炸物訓練。只見6人一字排開站在掩體內,時任偵察隊副隊長的鄭豐平站在隊尾,點燃的TNT藥塊“哧哧”冒煙、大家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傳遞,隨著“轟!”的一聲,炸藥包在被拋出掩體的一剎那爆炸,讓人不禁捏了一把汗。
“剛開始大家心里都沒底,我就和幾個班長主動當‘試驗品’,導火索越來越短,膽量卻越練越大?!编嵷S平娓娓道來,臉上充滿自信。在他看來:勇敢是偵察兵的名片,沒有這點心理素質,怎么當尖刀?
如此搏命,皆因隊員們清楚:偵察兵的訓練標準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優秀只是剛及格。請看該隊的及格線——5公里武裝越野22分鐘合格、步槍精度射擊45環合格、手榴彈投遠45米合格……
當尖兵,打頭陣,偵察隊不放過任何一次勝戰的機會。近年來,他們參加軍以上比武考核取得了38項第一,連續12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血性尖兵——
偵察兵往往身處一線,逢敵亮劍,拼的就是一身膽氣
一次,為了突破“蛙人”水下滲透課目的30米下潛深度大關,時任排長的鄭嘉霖冒著危險,逐步增加下潛深度,戰友們怎么都拉不住。
這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課目。大綱要求,下潛至水下10米即為合格。鄭嘉霖把部隊拉到海域深處,冒著被湍急暗流卷走的危險,帶頭把下潛深度逐步加大到20米、25米……當鄭嘉霖一米一米向極限沖擊時,鼻孔慢慢滲出了血絲,他不得不緊急上浮接受治療。
沒承想,剛止住血沒多久,鄭嘉霖就重新穿上裝具下水:“今天我要是跨不過這道‘坎’,咱們以后都要敗在這個深度!”最終,鄭嘉霖成功突破30米大關。如今,在他的帶領下,隊里不少官兵都能下潛至30米。
“當初咋這么拼?”面對記者,鄭嘉霖回答很平靜,“潛得越深,越容易隱蔽接敵,要知道偵察兵身處一線,逢敵亮劍,拼的就是一身膽氣?!?/p>
早在數十年前,偵察隊的先輩們就演繹了一段與敵人血拼的故事。在那次激烈的海戰中,偵察艇指揮員從指揮臺躍到甲板上,站在機艙口大聲命令主機班全速倒車,用口令和手勢頑強指揮作戰。在我方猛烈攻勢下,敵艦支持不住,扭頭逃竄……
從此,偵察隊這股敢拼刺刀的血性膽氣就一茬茬地傳承下來,形成了讓官兵引以為豪的“四股勁”:沒路也要走的闖勁、倒也往前倒的拼勁、永遠不服輸的犟勁、科學求實效的巧勁。
戰士蘇武入伍前是個“旱鴨子”,3公里武裝泅渡是他的噩夢。為了克服短板,蘇武趴在長凳上“折騰”:肚皮緊貼凳面,腳蹬出去、勾回來,每天40分鐘從不間斷,“不會游泳咋能叫兩棲偵察兵?”
海中訓練,別人綁4枚手榴彈,蘇武就綁8枚;別人游3公里,蘇武就游6公里。如此玩命,他的成績突飛猛進,創造了海上泅渡紀錄,被戰友們譽為“蛙王”。
伶仃洋氣象復雜多變,偵察隊官兵經常在訓練執勤中直面風險挑戰。2013年9月,隊里派偵察艇協同友鄰部隊參加實兵演練。不料在海上航行中天氣突變,狂風卷起的水柱在海面上掃掠,暴雨砸在身上猶如針刺。
突然,一個4米多高的巨浪正面打在艇上,駕駛艙前的雨刮器卡住,發動機也熄了火。失去動力的偵察艇,就像一片樹葉在波峰浪谷間搖晃,船體傾斜達30度,隨時可能翻船。危機時刻,艇長劉學盡管頭部撞傷流血,但他一把搶過舵盤穩穩地操控;機電班長王帥迅速取來背包繩,把自己捆在柱子上,以最快的速度檢查油路;戰士劉微旭趴在二層甲板上,緊張修復雨刮器……
“轟、轟、轟”艱險的數分鐘過后,發動機重新啟動,供電、通訊恢復正常,官兵們憑借著過硬的技能和無畏的勇氣擺脫了威脅。安全歸來,他們的經歷又一次成為偵察隊培育血性膽氣的鮮活例子。
“將士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之時則忘其親,擊鼓之時則忘其身!”在中隊,官兵們不僅對《史記》里的這段名句了然于胸,更是用行動詮釋著這一血性膽氣的忘我行動。
一次,某海域天然氣管線突發泄露事故,上級要求偵察隊前往協助處理。官兵們趕到時,泄漏的天然氣推動海水形成一個巨大水柱,如不及時控制,一旦發生爆炸,后果不堪設想。指揮組緊急制定了方案:用信號彈點燃泄漏氣體,使管線泄壓,把損失降到最小。
然而點燃氣體危險性很高,需要射手乘快艇靠近泄漏點,作出精準射擊后迅速撤離,否則,燃燒的氣體形成火球極易危及生命安全。就在指揮組考慮派誰去時,時任偵察隊二班長的韋慶克主動請戰:“讓我們上吧,應該沒問題?!?/p>
最終,韋慶克帶2名戰友乘快艇前出,在距離泄漏點約50米處,果斷掏槍射擊,數發信號彈在海面上劃出一道道彩色的弧線,海面上立刻燃起大火,搶險成功。
信息尖兵——
掌握不了信息化,“刀尖”會卷刃生銹,尖兵會折戟戰場
這是一則舊聞,卻至今讓戰士趙宏潤記憶猶新——
那年仲秋,某海島演兵場。趙宏潤成功潛入“敵”腹地偵察,正當他開啟電臺準備把藍軍陣地配置情報發回指揮所時,不幸被“敵”偵獲,宣告任務失敗。
“我知道在當時環境下,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但不開啟電臺,怎么發送情報?”在演練復盤時,趙宏潤還理直氣壯。
“既然知道不能開啟電臺,那配發的北斗手持機干嘛不用呢?”面對偵察排長王帆的反問,趙宏潤如醍醐灌頂,后悔不已。
演習前不久,偵察隊配發了北斗手持機等一批信息化作戰裝備。為了能在演兵場派上用場,隊里組織進行突擊訓練,而且半年考核中大家都過關了。但關鍵時刻為何對手中的信息化裝備視而不見?為什么仍習慣于用傳統的辦法遂行任務?
作為執行特殊任務的兩棲偵察兵,掌握不了信息化裝備,“刀尖”會卷刃生銹,尖兵會折戟戰場。那一夜,王帆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覺得還是自己這個老師“不過關”:平時只給戰士們教會了基本操作方法,卻沒有將信息化理念“植入”他們的大腦,所以大家不懂得活學活用,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基于信息系統必須真正基于到頭腦,訓用信息系統必須真正訓用常態化?!蓖醴M織教學骨干制作了電子示教板,將復雜的裝備原理以形象直觀的形式為官兵演示出來,戰士們一個個看得如癡如醉,一下子迷上了新裝備,比著學習信息化知識。
2013年7月,偵察隊某偵察艇配發新型船艇指揮控制系統,參加上級組織的遠距離航渡訓練。這次航渡距離遠,海況復雜,加之新系統剛列裝,時任艇長潘英悅認為,用原有的系統比較穩妥。航海班長樂濤卻主動請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正好可以檢驗新系統的性能?!睘榇?,他利用點滴時間潛心研究,熟悉掌握這套新系統,并寫下厚厚一本《實用操作心得》。
編隊出航,向深海進發。在某陌生海域忽遇雷暴天氣,航行的船艇編隊原有的導航系統瞬間失靈。樂濤沉著操作新型指揮控制系統,帶領編隊駛入安全區域。潘英悅感嘆道,“要是光靠老系統,這次可就危險了。”
從那以后,全隊上下進一步掀起了新一輪學習信息化知識、運用信息化裝備的練兵熱潮。他們進一步完善網絡訓練室,充實電子電路、遙感氣象等方面書籍,組織官兵及時充電。干部骨干帶頭提高能力素質,對新知識新技能,做到先學先研先練。
“我們利用上級配發的機動式加壓艙、熱成像儀等信息化裝備,大力開展復雜環境下的特種偵察訓練,先后探索出海上機動作戰、海島搶灘破襲等10余種新戰法?!眰刹礻犜虒T何春平介紹,他們對新裝備使用環境、性能特點等逐一分析,并在實戰背景下進行檢驗,做到列裝一件,摸透一件。
第二年9月,隊里兩艘偵察艇參加實彈射擊演習,通過偵察攝像裝置實時記錄實彈射擊效果,并將數據傳回指揮部。
演習接近尾聲時,海上風浪驟起。班長劉微旭發現,由于船體顛簸幅度超出設計范圍,穩像儀失去作用,傳回來的圖像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別。圖像生成不了,上級了解不到射擊情況,射擊任務也無法如期完成,怎么辦?
情急之下,劉微旭扛起備用攝像機爬到了艙頂,將電視偵察系統的視頻線取下,插到備用攝像機上。在其他幾名戰友的協助下,劉微旭扛著攝像機穩穩地對準彈著點方向,頓時,屏幕中又出現了清晰的圖像。(梁淼隆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