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性質不明確行業規范仍缺失糾紛解決無機制 專家詳解代駕行業法律難題 今年8月,清華大學法學院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對外發布了《代駕行業發展白皮書》。這份白皮書顯示,2016年至今,代駕服務需求和市場規模迅速增長。2016年,全國代駕行業的總訂單已超過2.53億單,總產值達154億元。 一方面是市場越來越大,一方面是問題越來越多。代駕行業應如何規范?《法制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業內專家。 現階段對代駕行業認識不夠 《代駕行業發展白皮書》分析認為,在“醉駕入刑”及酒文化盛行的背景下,酒后代駕仍是用戶最大的使用場景,占比為97.8%;其次是工作勞累、商務接送、接送家人等代駕需求。據推算,代駕行業去年減少因醉酒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350萬起,使83萬人免受刑法制裁,減少財產損失462億元。 “看網上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代駕發展已經有一定規模了。”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說,“一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規范一下。” 張柱庭認為,目前我國代駕行業的發展主要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代駕到底是個人服務還是企業服務,這個并沒有分清楚。從本質上來講,代駕是個人提供的服務,但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企業化是提升服務的一個做法,用戶更喜歡企業化的管理。可是,一旦企業化,成本就會上升。這是一個矛盾。第二個問題是,代駕行業服務規范缺失。代駕到底具備哪些必備的服務項目?第三個問題,一旦出現矛盾糾紛,相關解決機制缺失,這是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 “代駕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還是應該盡量加以規范。對于代駕司機的駕駛資質目前還沒有具體標準,代駕司機至少應該是比較熟練、有經驗的司機。此外,還可以在其他方面進行審核,比如沒有醉駕記錄、犯罪記錄等。”北京市律師協會交通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海波說。 對于目前熱議的“黑代駕”,張柱庭認為,個案性質居多。“有些問題在行業發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正確認識即可”。 “現階段我們對代駕行業的認識還不夠,對代駕規律的認識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張柱庭說。 行業規范服務標準有待明確 《代駕行業發展白皮書》認為,就像淘寶店主、專車司機一樣,互聯網代駕行業成為一種新型服務業,不僅拓展了就業空間,還催生出多元的就業形態。代駕工作變成了一種新興的職業崗位,成為很多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數據顯示,全職代駕司機全國平均月收入達到6957元,大幅超過當地平均水平,北上廣深杭等一二線城市的全職代駕司機收入更是破萬元。 “對這個產業要做一些分析判斷,有些人認為這是朝陽產業,有些人則認為這是一個不太好的產業。反對者認為代駕是在提倡開車去喝酒,如果開車不喝酒,就不存在代駕這個問題。大家對代駕的認識還存在爭議。”張柱庭說。 張柱庭認為,代駕行業出現問題的另一原因在于,相應的制度建設跟不上。“我認為應該先制定服務規范和制度,因為只有企業才能提到服務規范上來。代駕企業化后,組成產業聯盟,制定一些服務規范,倡導行業自律”。 “總體來看,目前對于代駕行業還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比如,對于在酒店門口守候的代駕司機而言,是否允許這樣的行為、又該怎樣加以規范?對這些問題,法律法規層面還沒有相關規定。”黃海波說,代駕司機對于避免酒后駕車有積極意義,但一個行業的發展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何避免問題的產生、促進代駕行業良性發展,從法律法規層面應該有所考慮。目前來說,回避找代駕的風險主要還是靠消費者自己把握。 “不要在酒店門口隨便找代駕。通過平臺或者正規公司找代駕,至少出現問題后還能找到責任主體。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應該選擇合適的平臺和合適的代駕司機,不要在馬路邊隨便找代駕司機,否則就會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情況。找代駕的原因是因為喝酒,酒后往往意識模糊,無法及時應對一些突發狀況。”黃海波說。 對于代駕行業未來的發展,張柱庭提出了一個設想,“代駕可以作為酒店的衍生服務。酒店在提供飲酒的服務后為客人提供代駕服務,可以收費,也可以免費。這樣,客人用餐更放心、更踏實”。 黃海波認為,代駕平臺在審核代駕司機方面應該發揮作用,盡可能提供優質、安全的服務。如果代駕平臺沒有盡到審核義務,提供了一些不良的司機,那么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記者杜曉 實習生 張希臣 |
相關閱讀:
- [ 11-04]滴滴代駕、e代駕被曝互挖墻腳 專家:搶占市場份額
- [ 09-27]評論:拿什么終結代駕行業“三無”亂象
- [ 09-25]15.2公里路收19.9公里的錢,代駕到底有多少坑?
- [ 09-21]代駕司機為救乘客闖紅燈 交警核實后免予處罰
- [ 09-13]廈門市代駕服務人次 排名全國第12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