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光引領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2017-12-22 11:35:4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房小奇 房小奇 |
分享到:
|
思想之光引領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專家學者積極評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光明日報記者 馮蕾 劉坤 溫源 楊雪丹 張永群 哲學家說,實踐是思想的真理。 5年來,我們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內蘊深刻,意義重大。 站在新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宏闊的眼光察勢馭勢,引領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破浪前行。瑞士《財經報》12月18日報道稱,2017年,中國經濟在國內外惡劣經濟環境下,仍穩中向好,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9%。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日前發布的《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18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有望穩健增長,增長率在“6.5%左右”,主要動力是國內需求持續旺盛。 “七個堅持”形成完整體系—— 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重要判斷。 其中,“七個堅持”內涵深刻——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指出,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七個堅持”自成一個完整體系,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涵,這一經濟思想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現在經濟工作理念、思想和戰略所發生的變化上,而這種變化則集中體現在中國宏觀調控體系的深刻變化等方面。 高質量發展彰顯發展新境界—— “三大變革”“三個轉變”勾畫轉型升級新路徑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質量發展”成為高頻詞。 會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有關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表述也引起了外媒的高度關注。印度媒體Livemint載文說,推動高質量發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韓國媒體《在線日報》報道,中國政府正把經濟發展優先目標從追求增長率轉向綠色增長、均衡發展。 事實上,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公布時,就有外媒評論,中國追求綠色GDP的理念正在進一步落地,中國經濟已由以往追求數量轉為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這也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 這背后也透露了中國發展的自信和底氣。 橫向對比,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在大體量的基礎上依然保持著令世界矚目的發展速度。今年第三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略低于第二季度的3.1%;前三季度,日本經濟增長率為1.5%。中國經濟則是連續第9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運行區間內。《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的1/3依靠中國。 縱向觀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不唯量增,更求質優。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盛來運說,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最重要的歷史使命,就是要改變過去的路徑依賴,從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增長,轉向投資消費進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的再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這個過程要更加重視創新和新動能的培育。 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成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注的重點。一系列新的表述透露出“質量優先”的鮮明導向。比如,更強調“三個重要變革”——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突出“三個重要轉變”——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未來,國內需求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消費需求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將形成高質量的供給體系更好滿足需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邁向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爬坡過坎的過程,要做的工作很多。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這是至關重要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方面的保障。 |
相關閱讀:
- [ 12-22]習近平定調2018中國經濟,要干這些大事
- [ 12-22]“高質量”,中國經濟新航向
- [ 12-22]政策解讀: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 [ 12-21]中國經濟正經歷“大數據革命”
- [ 12-21]習近平定調2018中國經濟,要干這些大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