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突發疾病無人照顧 有的老人對“抱團養老”很有期待,但也有人對“抱團養老”的一些后續問題有些擔憂。 李建斌(化名)今年55歲,在一家金融類外企工作,家住北京市海淀區黃莊,現在和老伴兩人居住。 李建斌認為,“抱團養老”對老人的經濟基礎也有一定要求,這也是這種養老模式在推廣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點。 “需要保險和退休工資相當有保障,不然沒那么容易,從場地、設施配套來看,條件也不能差。”李建斌說,“有相當一部分老人還是喜歡挨著自己的孩子住,隔輩兒親,喜歡看著自己的孫子孫女長大。” 老人的身體狀況也是“抱團養老”這種養老模式需要考慮的。 “我個人認為,‘抱團養老’更適合年齡不太大的老人。能下床走動,去哪里都可以;如果只能躺在床上,那就麻煩了。如果歲數大了,都走不動了,還是需要子女照顧或者去養老院。”李建斌說。 關于“抱團養老”的適用性,家在北京市延慶區的陳家祥(化名)也持相同的看法。 陳家祥今年57歲,和女兒女婿一起居住。 “健康的老人參加‘抱團養老’沒太大問題,其實最難的是那些患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陳家祥認為。 “‘抱團養老’像是一個私人的老年公寓,這也是一個辦法,條件是有房、有錢、能活動。”陳家祥說,“在一個地方有套房,找幾個能談得來的老人聚在一起,今天吃你家、明天吃我家,平時休閑娛樂,有事相互幫助,這就是老年樂。不過,實現起來確實有難度,因為大家都上了歲數,身體難免會出些問題,還是需要有個人照顧。” 對此,陳家祥提出了一個自己的想法,“其實大家一起商量去養老院也是不錯的,場地大,健身娛樂設施相對齊全,還有專業人員照顧,身體出現突發狀況也好解決”。 有人建議簽合同明確責任 李建斌告訴記者,“抱團養老”的初衷非常好,但在實際集體生活中需要不斷磨合,尤其是對于居住在一起的人來說,他們的素質、生活習慣需要很相近。 “養老院里的人彼此之間沒有經濟關系,又都與養老院有經濟關系,看似自愿的組合其實有強制的意味,關系疏遠,矛盾也就少了;而‘抱團養老’的形式看似彼此關系緊密,實際維持起來是有難度的,老人之間有時候也有些小肚雞腸。”李健斌說。 在首個“抱團養老”成功案例中,一條被認為比較成功的經驗是老人簽訂了《結伴養老協議書》。 據媒體報道,“協議書對衛生綠化、不打聽個人隱私、房屋租金、伙食費、值日等方面做了規定,一共11條,所有參與‘抱團養老’的人都有簽字”。 對于“抱團養老”協議書,剛剛從北京市一家國企退休的李志華(化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感覺問題慢慢就會出現,沒有明確的法律責任,最后有可能不歡而散,‘抱團養老’協議書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相見好,同住難。”李志華認為,最好還是找相關律師咨詢一下,簽個合同靠譜。 “都是老人,萬一出事了,風險太大。比如,萬一鬧矛盾吵架,有老人心臟病發作造成不良后果,這事兒怎么辦?”李志華說,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對“抱團養老”做好管理和服務工作。 |
相關閱讀:
- [ 01-08]未來怎樣養老 委員獻策不少
- [ 01-05]共有產權:“住在自己家里”的養老院
- [ 01-02]中國注冊養老機構已超2.8萬家 養老床位近700萬張
- [ 12-26]中國職工養老儲備充足度如何? 2017年剛“及格”
- [ 12-25]逾2600億養老金出擊資本市場 投資邁實質性步伐
- [ 12-23]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問題突出 專家:需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 [ 12-20]福建省實施八大工程補齊養老事業短板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