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購房杠桿率仍較高 回顧2017年,在房地產市場調控趨嚴的大基調下,銀行的房貸以及整體涉房貸款增速均出現下滑。業內人士表示,今年整體房貸規模增長會呈現和去年一樣的特點。 央行上周末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1.86萬億元,同比增長22.2%,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4.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截至2017年12月末,包括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在內的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為32.25萬億元,同比增長20.9%,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個百分點,全年增加5.56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41.1%,比2016年占比低3.7個百分點。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房貸規模去年出現下調,是2017年部分城市房價漲幅放緩、市場平穩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整體來看,我國居民的購房抵押率相對依然較高。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居民購房抵押率升至50%,已經接近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居民債務比重也接近次貸危機前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說:“居民債務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從2007年的不足35%,上漲至目前的90%,遠遠超出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水平。若考慮我國諸多的民間融資渠道,居民杠桿率恐更高。日本和美國分別于上世紀9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經歷房地產泡沫破裂時,居民債務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別為120%和130%,我國居民杠桿率已接近較危險的區間。” 倪鵬飛表示,居民部門加杠桿空間已越來越有限。中國居民加杠桿的最主要用途是買房產,如果房價下跌,將可能出現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急速惡化并開始大規模收緊信貸,進而導致購房者普遍違約以及銀行擠兌,引發金融風險。 房貸利率或小幅低速上漲 事實上,監管層已注意到居民高杠桿風險。2017年,個人借道消費貸、首付貸等個人信用貸款加杠桿購房的態勢升溫,央行、銀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相繼出手嚴打此類違規行為。一方面,住建部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發文部署規范購房融資行為,明確嚴禁房地產開發機構、房地產中介機構、互聯網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等違規提供購房首付融資、房地產場外配資等;另一方面,銀監會派出機構積極開展風險排查,并加強規范管理和問責,嚴查個人消費貸款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 “企業杠桿率居高難下,居民杠桿率快速攀升,金融機構也有責任,要優化并嚴格授信管理,加強風險內控,不能對企業信貸‘壘大戶’,不能違規發放消費信貸。”有業內人士透露,2018年居民去杠桿也將成為監管的重點。未來將加強引導,防止居民債務過快增長、向房地產領域過度集中。 評級機構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表示,2018年金融去杠桿和房地產調控態勢將會延續,在淡化經濟增速,強調高質量發展,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首要攻堅戰的背景下,金融去杠桿和房地產調控態勢將會延續。隨著金融去杠桿逐步擴大至實體去杠桿,在保障企業信貸需求的同時,前期明顯偏高的居民信貸增速有可能逐步回落。 融360分析指出,2018年房貸利率保持繼續上漲的可能性較大,房貸利率整體基調仍為穩中偏緊。預計2018年房貸利率出現“急剎車” □記者 張莫 梁倩 實習記者 向家瑩 |
相關閱讀:
- [ 01-12]觀察:中國多城“以房搶人”大戰升級 有哪些殺手锏
- [ 11-27]多個城市房價跌回一年前 樓市資金會轉戰股市嗎?
- [ 11-06]變相“首付貸”形式隱蔽風險高 新一輪監管將嚴查
- [ 11-04]三部門:嚴禁互聯網金融機構違規提供“首付貸”
- [ 09-30]外媒:黃金周臨近 澳洲期盼中國人再掀海外購房熱
- [ 09-20]二線城市打響人才爭奪戰:購房補貼、落戶入編
- [ 09-20]評論:15城市“環比不漲”還不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