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可通過“銀行”兌換服務時間 截至2016年底,廣東省60 歲及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達1334萬,占戶籍總人口的14.5%。廣東人口結構已進入老齡化階段,且老年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加速的社會老齡化現象引發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如何科學健康養老,讓老人能夠安詳有尊嚴地養老已經成為迫切問題。在政協委員的提案中,有多位委員將關注點集中在如何養老上。另一方面,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智慧養老可能成為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模式,并帶來新的養老思路。 可將服務時間存進“銀行” “對于我們這些‘低齡老人’來說,養老已經是一個即將到來的問題。”省政協委員、民革佛山市委會副主委劉建萍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她就對養老模式進行過一些調研。她提出的“時間銀行”提案投入少,可操作性強,是既能豐富老年人的生活,還能減輕子女的負擔,為養老解除后顧之憂。 “時間銀行”模式是這樣的:每個人工作時間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一小時服務,換別人的一小時服務;而且不用馬上兌換服務,先在“時間銀行”儲存起來,需要時再提出來換取別人的服務。 “政府投入少,普及性強,不僅青少年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將時間進行存儲,而且目前身體健康,有行動能力的老人也參與進來,為自己將來能夠享受到對等的服務而有所付出。”劉建萍告訴記者。 統一養老平臺建設 利用新技術來尋找新型養老模式也引發了關注。如民盟廣東省委會提出的《關于推進我省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提案》的提案中認為,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品的發展,使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成為可能。該提案認為,結合廣東省政府大數據平臺建設,打造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做好頂層設計,可以將養老服務納入到各級政府采購目錄,統一平臺建設標準,給予專項資金扶持。 另外,可以通過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和物聯網系統,整合區域內養老服務資源,廣泛引入各類服務資源對接需求。在推廣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中,重點探索以“平臺+醫生+老人+檢測硬件”為切入點的互動模式,推動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對接。 |
相關閱讀:
- [ 11-23]貧困縣教師老齡化問題突出,專科教師嚴重缺乏
- [ 11-19]應對老齡化 如何保障未來養老金“可持續”? ——國務院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改革的背后
- [ 09-18]專家:應盡快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應對老齡化
- [ 08-20]充分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規律和特征
- [ 08-01]廣州試點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應對人口老齡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