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征信業務逐步放開 多維度信用評價呼之欲出 如今,隨著個人征信在生活中逐漸被普及應用,人們也愈發重視個人信用記錄。 前不久,兩則關于個人信用的消息引發關注:先是支付寶2017年度賬單因為捆綁推廣芝麻信用備受爭議。緊接著,央行發布公示,受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這預示著,以后個人信用報告或將不再是“央行專屬”…… 警惕:APP查詢個人征信用處不大 凡是貸過款的人都清楚,個人信用報告是貸款環節非常重要的證明。前不久,記者登錄央行征信中心官網后,發現在首頁最顯著的位置,發布了這樣一則安全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用戶注意。 一位金融業界人士稱,目前個人信用報告查詢只有三個正規接口:第一個是央行征信中心官網,第二個是分布全國的2000多個線下柜臺、自助機,第三個是商業銀行柜臺及網銀委托查詢。 不過,記者發現,即便是央行發布了安全提示,但個人征信查詢APP依然未絕跡,記者在手機上隨便一搜,可以提供個人信用查詢的APP就多達幾十款,名稱中普遍帶有“征信”二字,從下載記錄看,某些APP下載量甚至達到了上千次。記者下載了一款APP體驗,通過一系列注冊資料的填寫之后,APP提示已經申請成功。次日,記者進入查詢頁面,的確顯示了一份個人信用報告。 隨后,為了核實這份通過APP查詢到的個人信用報告是否真實,記者又專門在央行征信中心的官網進行查詢。事后,兩份報告對比顯示,大致內容相差不大,只是央行提供的報告更詳盡一些。 那么,這兩份報告都能使用嗎?記者隨后來到一家銀行,向工作人員出示了APP查詢到的個人信用報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報告不能作為辦理貸款業務的依據。該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APP上查到的個人信用報告,只是供個人了解自己的信用度以及了解信用卡是否有違規使用等情況,實際辦理業務時,并無多大用處。 |
相關閱讀:
- [ 02-27]國內首張個人征信牌照下發 多頭借貸亂象有望被遏制
- [ 08-14]北京:使用偽造證件乘火車者信息將被通報征信機構
- [ 07-07]競爭無序規范經營不足 個人征信牌照久未落地
- [ 07-01]福州家政業完善誠信平臺設征信公司 防"黑保姆"
- [ 04-24]個人征信牌照為何“遲到” 尚無機構達監管標準
- [ 04-24]吳曉靈:商業化征信機構要有適當門檻 不能太分散
- [ 04-24]個人征信牌照緣何遲遲不發? 央行:因"三個沒想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