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征信業務逐步放開 多維度信用評價呼之欲出
如今,隨著個人征信在生活中逐漸被普及應用,人們也愈發重視個人信用記錄。
前不久,兩則關于個人信用的消息引發關注:先是支付寶2017年度賬單因為捆綁推廣芝麻信用備受爭議。緊接著,央行發布公示,受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這預示著,以后個人信用報告或將不再是“央行專屬”……
警惕:APP查詢個人征信用處不大
凡是貸過款的人都清楚,個人信用報告是貸款環節非常重要的證明。前不久,記者登錄央行征信中心官網后,發現在首頁最顯著的位置,發布了這樣一則安全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用戶注意。
一位金融業界人士稱,目前個人信用報告查詢只有三個正規接口:第一個是央行征信中心官網,第二個是分布全國的2000多個線下柜臺、自助機,第三個是商業銀行柜臺及網銀委托查詢。
不過,記者發現,即便是央行發布了安全提示,但個人征信查詢APP依然未絕跡,記者在手機上隨便一搜,可以提供個人信用查詢的APP就多達幾十款,名稱中普遍帶有“征信”二字,從下載記錄看,某些APP下載量甚至達到了上千次。記者下載了一款APP體驗,通過一系列注冊資料的填寫之后,APP提示已經申請成功。次日,記者進入查詢頁面,的確顯示了一份個人信用報告。
隨后,為了核實這份通過APP查詢到的個人信用報告是否真實,記者又專門在央行征信中心的官網進行查詢。事后,兩份報告對比顯示,大致內容相差不大,只是央行提供的報告更詳盡一些。
那么,這兩份報告都能使用嗎?記者隨后來到一家銀行,向工作人員出示了APP查詢到的個人信用報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報告不能作為辦理貸款業務的依據。該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APP上查到的個人信用報告,只是供個人了解自己的信用度以及了解信用卡是否有違規使用等情況,實際辦理業務時,并無多大用處。
謎團:AAP征信數據從何而來
那么,既然APP查詢到的個人信用報告數據并非虛假,只是不太詳盡而已,那么,這些數據從何而來?是由于央行征信庫中的數據被竊取或者被出售嗎?對于這一點,記者從業內人士口中得到兩種不同的說法。
有業內人士稱,毋庸置疑,任何一款個人信用報告查詢APP都是沒有獲得央行授權的,但后臺系統很有可能鏈接到央行征信中心互聯網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這些APP根據客戶提供的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向央行征信中心提出查詢請求,用回答問題的方式驗證客戶身份,在24小時內獲取并提供個人信用報告。簡單來說,這些APP可以視為央行征信中心與用戶間的橋梁,但在中間的環節就將用戶的個人信用信息截取了。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個人信用報告查詢APP的數據來源,極有可能不是來自央行,而是央行接入的機構。據介紹,央行征信只接入了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如果這些APP和央行接入的機構達成某種交易,獲取數據顯然就不算難事。”
如此看來,個人征信市場隱藏著大量縱橫交錯的“秘道”,這些“秘道”便成為了個人數據流失的主要通道。
突破:國內個人征信市場逐步放開
如今,個人信用報告查詢APP市場的亂象已經引起了相關機構和部門的重視,而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逐步放開國內個人征信市場或許不是解決亂象的根本辦法,但起碼可以給大眾提供更多的正規途徑。
記者了解到,放開國內個人征信市場事實上早在2013年就已經顯露出苗頭。2013年國務院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中就明確規定:“設立經營個人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條件和特定條件,并經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在該條例頒布兩年后,2015年初,央行允許8家市場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這8家機構其實也就是如今百行征信中持股8%的股東,分別是: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拉卡拉信用管理、北京華道征信等。
那么,一旦國內征信市場放開,會不會出現更多的混亂局面?“比如8家征信平臺都在搜集數據,然后各自有一套評分體系,導致我的信用分值出現多個版本。”市民張先生在初步了解征信市場放開的消息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這樣的疑問很正常,但也不用擔憂。”考拉征信公司負責人稱,8家機構與央行征信中心確有區別:一方面是數據資源,各家會有不同的數據項,除了金融數據,各家也在收集其他數據,包括生活的數據、電商的數據。另一方面,民用征信機構產品化將更加豐富,還有更深層次的模型、精準營銷、大數據的服務。
因此,當個人征信市場逐步放開后,我們在生活中的更多數據會被加入到信用報告中。“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使用網約車APP約車,結果還沒等到車來就上了其他的出租車,那么在你的個人征信系統或許就會有一次違約的記錄。一旦次數累計過多后,很有可能就無法使用該APP。”考拉征信公司負責人如此舉例,而諸如網購、水電費欠款、公共交通逃票等情況,都極有可能顯示在信用報告上。
另外,當更多的數據被記錄,這些數據會不會在法律沒有健全的情況下被擅自用于商業化?
螞蟻金服相關人士表示,在搜集用戶數據前會先得到用戶的授權,對電話、地址等敏感信息也不會泄露出去。此外,在數據存儲中會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并根據數據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存儲方式。
西南政法大學相關人士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國征信體系注定將崛起于網絡時代,大數據的廣泛運用將極大提高征信準確度和實用性,不過,個人信息泄露風險也如影隨形,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此外,央行對征信機構的授權范圍應以個人信息安全為重,不能過分地“求快,求大”,立法部門也應在征信社會全面建立前,及時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