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統計局 改革完善增值稅,提高個稅起征點,減稅降費逾1.1萬億元 并、減、降,解碼稅改關鍵詞(經濟熱點·打開改革大禮包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改革”一詞多達97次,囊括一系列經濟領域改革新舉措。《經濟周刊》從本期起,推出系列報道“打開改革大禮包”,從稅制、土地、證照三個話題入手,為您解析今年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亮點、又將釋放怎樣的紅利。 ——編 者 改革完善增值稅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稅制改革的內容被多次提及。 稅制改革涉及百姓、企業和政府的錢袋子,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人們的神經。今年的稅制改革將會怎樣“放大招”?全國兩會之后,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第一大稅種將變啥樣? 稅制更簡單,稅負更公平,有助于緩解高征低扣、低征高扣等現象 在山東淄博翔川運輸有限公司,進出的運輸車輛絡繹不絕。公司負責人孫棟告訴記者,稅收對運輸業成本影響顯著,近年來,得益于營改增和一系列減稅降負政策,企業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添購車輛,近3年每年增加運輸車20多輛,規模由原來的70多輛擴大到140多輛。 “得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為交通運輸業減負,我們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將今年原本打算增加的18輛運輸車增加到30輛。”孫棟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改革完善增值稅制度,按照三檔并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這些改革舉措,給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實體經濟帶來了新期待。 東岳化工有限公司財務經理王娜拿著財務報表向記者介紹,今年1—3月,公司銷售收入65043萬元,銷售產品要按照17%的稅率繳稅,但公司成本中,有大量的運費和服務業類項目,卻只能按照11%和6%的稅率抵扣稅款,存在明顯的“高征低扣”現象,導致公司整體稅負達到 4.6%。“如果稅率簡并,可大大降低企業稅負,有利于企業轉型升級。” “簡并增值稅稅率,能降低稅收復雜性,平衡行業間的稅負差異,有助于緩解目前不同行業間存在的高征低扣、低征高扣等現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說,在去年已將增值稅四檔稅率減為三檔,今年繼續降為兩檔,將使增值稅制度更加合理,并給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在明確了增值稅改革方向后,企業最關心的,就是如何進行稅率簡并?又將帶來多大力度減負? “目前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一是改革將主要在17%和11%兩檔稅率上做文章,二是肯定要做減法,但具體下調力度還要取決于財政承受能力和行業的具體狀況。”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說,增值稅改革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但在今年總體8000億元的減稅規模里,增值稅改革將是占比最大的減稅舉措。 在我國,增值稅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稅種。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17年財政收支情況,去年僅國內增值稅收入就達到56378億元,在總體稅收收入中占比近40%。 白景明說,在我國稅收結構中,增值稅占比最高,而在增值稅整體收入結構中,17%稅率所占比重也是最高的,這兩個最高的實際狀況,決定了降低17%這檔增值稅率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增值稅改革的三項措施,決定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預計三項措施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 不少企業還擔心,由于增值稅具有環環抵扣、增值征稅的特點,上游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將為下游企業帶來相應稅款抵扣,一旦制造業等上游企業的稅率降低、稅負減少,下游企業的可抵扣額就會減少,是否會出現稅負增加的狀況? “這種擔憂是正常的,但國家在制定相關稅收政策時,也會充分考慮增值稅的抵扣因素,并采取措施保證減負舉措落到實處。”胡怡建表示,去年在增值稅四檔變三檔的改革中,就同步配套了保持農產品抵扣力度不變的稅收政策,從而在減輕農產品初加工企業稅負的同時,保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負擔不增加。 增值稅改革帶來的稅負降低也將惠及最終消費者。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表示,對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減稅措施,最終會傳導到下游一些產業,甚至傳導到老百姓的日常消費,促進消費升級和擴大內需。 |
相關閱讀:
- [ 03-30]【央視快評】緊密結合深化機構改革推動改革工作
- [ 03-29]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一大批文件!
- [ 03-29]提振精神 聚焦重點 突破難點 堅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 [ 03-28]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 [ 03-23]“更大的力度”和“更實的措施”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態
- [ 03-18]【理上網來】充分認識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新高度新視野
- [ 03-15]【十九大·理論新視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特點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