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博鰲)中美貿易摩擦走向何方?
中新社博鰲4月9日電 (記者 李曉喻)中美貿易摩擦緊張態勢仍在持續。美國能否重回理性?中國開放路線會否改變?這場關乎世界的交鋒走向何方?凡此種種,成為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的熱點話題。
美國“藥方”沒開對
美國此番單方面挑起對華貿易摩擦,有削減貿易逆差的考慮。但在與會智囊看來,這是緣木求魚。
“美國經濟確實有問題,但特朗普的‘藥方’沒開對”,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說,美國一方面過度消費,以占世界4.4%的人口消費了全球22%的商品;另一方面儲蓄率走低,二者共同造成了美國當前面臨的經濟問題。“這個靠保護主義是不能解決的。”
他強調,歷史已經證明保護主義沒有出路,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通過保護主義解決自身面臨的經濟問題。在此情況下,美國當前采取的保護主義政策能夠持續多久,“需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與會學者認為,美國應當有開放的心態。“自由貿易是經濟增長的源泉,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說。
中國擴大開放堅定不移
中國開放進程會否因中美貿易摩擦而放緩?
“簡單地說,沒有什么影響”,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稱,中國擴大開放的頂層設計和路線圖都已經非常明確,各種具體措施也在推進。在此情況下,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往前走’是沒有問題的”。
林桂軍也表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的決心非常明確。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背景下,中國積極籌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充分表明了開放態度。
連日來,中國官方已密集發聲,明確自主開放決心。商務部部長鐘山表示,中國的開放是自主開放,不會在別國揮舞“大棒”壓力下被動開放。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也稱,中國對外開放市場的決心和信心沒有改變,而且更加堅定,不會因為外部壓力而改變自身航向。

?
4月8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博鰲論壇接受媒體專訪。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中美貿易摩擦走向何方?
目前美國針對中國的301征稅建議清單還未實施,處于公示階段。中國針鋒相對的反制措施,即對大豆、汽車、飛機等14項106類美國商品加征關稅也在“引而不發”狀態。
一旦美國一意孤行,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不僅不利于美國,也將給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和貿易造成打擊。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指出,貿易是一個整體,各國是在供應鏈的上下游進行各種各樣的交往。中國從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進口大量產品,加工后出口到美國。在此情況下,中美貿易摩擦會影響亞洲整個貿易鏈和供應鏈,給亞洲經濟帶來風險。
張宇燕表示,美國貿易逆差是其經濟結構決定的,“不從中國進口也得從其他地方進口”,而其他國家的商品能否替代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需要考慮。同時,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將對美國消費者造成何種影響,也需要認真評估。
此前牛津研究院估計,中國的低價商品將美國消費物價水平降低了1%至1.5%。
在張宇燕看來,“一旦算下來,情況就會有變化”。到公示期最后那幾天,“恐怕美國政府會趨于理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