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成世界關注焦點:感受到中國變革的影響力
2014-03-13 19:22? 趙卓昀、劉莉莉、包爾文 商婧、葉書宏、趙燕燕、王玉、樊宇、劉宇、陳寅、梁希之?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徐家傲 黃曉夏 |
分享到:
|
三月的北京,春意涌動。 3月13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首次兩會落下帷幕。在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舉行的這次兩會,改革毫無疑問是主旋律,也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做了很多積極的事情。因此人們會想,讓中國變得更好的事情只會給世界帶來積極影響。”雖遠隔萬里,但在德國柏林街頭接受采訪的退休老人瑪麗昂·史密斯也感受到了中國變革的影響力。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中國巨輪借新一輪改革東風揚帆起航的這個春天里,透過兩會,世界看到了中國對于改革難題的清醒認識,看到了中國落實改革藍圖、創新求變的堅定信心、務實態度和切實舉措,也看到了中國改革對于世界的積極意義。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識”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最好地驗證了這一點。 2014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能否開好局,起好步,關系重大。今年的兩會也因此備受外界關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一詞被提及77次,改革舉措涉及方方面面。 “在世界經濟復蘇仍面臨諸多挑戰的今天,拒絕變革的國家比比皆是。但中國是改革最積極的國家,因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識,這個共識是中國改革最有利的因素,”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教授這樣評價道。 ——路徑明確 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而要將其變為現實必須要有更加細化、明確和協調統一的路徑。 在阿根廷“亞洲與阿根廷”戰略咨詢公司經濟學家古斯塔·希拉多看來,今年兩會期間公布的經濟發展和改革規劃正是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國家治理描繪了一幅明確的路線圖。 談起對今年兩會的總體感受,希拉多用“戰略明確,重點突出”來概括。“中國未來的深化改革路線非常明確,那就是調整經濟增長模式,約束政府權力,強化市場作用和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兼顧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平衡。” 對于中國改革的舉措,希拉多認為“切中時弊”。“中國政府很合時宜地提出了多個關鍵領域的改革,涉及壟斷行業、土地、金融、財稅體制、開放市場、政府簡政放權、國有資產、加速創新和生態文明等,這些都將是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變量。” 就改革的重中之重——經濟領域來說,舉措很多,但波恩大學的辜學武教授認為,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非常清晰,就是增強市場主導地位,壓縮政府經濟行為。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要建立‘權力清單制’,一旦實施如同給中外企業松綁,這對于推動企業公平競爭,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辜學武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蹄疾步穩 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意味著打破落后的舊體制,建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體制。這個過程絕不會一帆風順。 “中國的改革將會觸動一些利益群體,他們可能不希望改變現狀,并為改革進程制造障礙,”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戰略研究所主任拉赫曼說。 中國政府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用了“壯士斷腕”、“背水一戰”這樣的詞匯來表達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的堅定決心。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埃斯瓦爾·普拉薩德在仔細研究了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后認為,這份報告指明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從中也能明顯感受到中國政府進一步推進經濟開放和改革的決心。 從另一方面看,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任務千頭萬緒,找不準切入點,盲目疾進只會適得其反。 “蹄疾”與“步穩”,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這一點也為外界所認同。 中國改革已到了關鍵階段,西班牙學者胡里奧·里奧斯指出,“停滯就等于后退,但前方道路曲折不明,因此必須保留讓改革堅持到現在的關鍵原則:總結經驗、務實主義和機動靈活等”。 “中國經濟如今需要以一種慢一些但更高質量的速度發展” 改革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發展必須順應改革的要求。 在發展方面,外界對于此次兩會最關注的話題之一是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 在近來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下,新興市場再受沖擊,國際上又傳出中國經濟將要“硬著陸”的言論。在此背景下,增長目標設定過高則有影響經濟轉型之虞,過低則會進一步挫傷市場信心。 許多關注中國經濟的外國專家都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經濟增長“7.5%左右”的目標合理而且必要。 “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體現出維持足夠增長態勢以防止改革偏離軌道的需求,也有創造足夠資源來應對增長過程中問題的考慮,”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注意到了中國政府在制定目標時的縝密思考。 阿根廷經濟學家希拉多認為,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保持增長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保持合理的增速是必要的,同時考慮到世界經濟環境和自身結構調整的現實情況,適當降低增速也是必要的。 此次兩會透露出的信息表明,正在改革道路上奮力前行的中國需要增長,但更注重整體經濟的協調平衡發展。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既要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又要提質增效升級。 “中國不能承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了,因為要想達到這一速度需要依賴舊的發展模式,但這顯然已經不適合中國,”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朱利亞諾·諾奇說,“中國經濟如今需要以一種慢一些但更高質量的速度發展。” “民生問題決定了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天地之間,莫貴于人。 改革與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民生。而只有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改革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距較大,仍有不少人未脫離貧困。 對于這些問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一做出部署。他還莊嚴承諾,今年將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民生問題決定了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成敗。這是因為,光有經濟發展不夠,如果在發展中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這樣的發展就不穩定。經濟發展要帶來共同富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 正因為如此,兩會期間公布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是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阿根廷經濟學家希拉多對此表示贊同。“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更加平等的財富分配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加強社會保障、反腐、改善收入分配、環境治理、新型城鎮化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正面效果,但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日。”辜學武的看法樂觀而冷靜。 “中國的改革實際上已經改變了世界,而且還正在改變世界” 宏偉的藍圖,明確的路徑,堅定的決心,務實的態度,這一切都讓世界對中國改革前景充滿信心。而作為對世界經濟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大國,中國改革的成功也必將惠及全球。 中國正在通過改革積極轉變現有經濟增長方式,使內部市場需求和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共同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動力。墨西哥自治理工學院教授烏利塞斯·格拉納多斯從中看到了機遇。 “我認為中國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區的貿易往來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加強。對于墨西哥、巴西、秘魯等拉美國家的企業而言,他們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去中國投資,打開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他說。 米蘭理工大學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諾奇認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中國有能力制定有效的改革政策,尤其是那些投資自由化和創新方面的政策,就將給國際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近來肆虐中國大片地區的霧霾在給中國敲響警鐘的同時,也引發了世界的關注。 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宣布,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評論說,這是中國政府有史以來就治污問題所作的最強硬表態。 意大利費拉拉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普羅迪說:“如果中國政府的計劃能夠成功實施,尤其是在治理污染和發展內需方面,那么這對世界其他地方肯定將是個好消息。” 從更廣意義上看,中國改革的積極意義并不僅止于貿易投資和環境保護,其探索的道路和獲得的經驗也可以為世界提供借鑒。 墨西哥自治理工學院教授格拉納多斯認為,中國的新一輪改革非常務實且具有創新精神,它側重于對經濟領域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不是像美國、歐盟、日本那樣通過大量注入資金來刺激經濟。 “中國的改革實際上已經改變了世界,而且還正在改變世界,從世界地緣政治版圖到世界能源結構、全球氣候變化,再到非洲大陸融入全球化的進程和歐洲外來資本結構的改變等,處處都可感受到中國改革的影響,”辜學武教授說,“不夸張地講,中國目前的‘深水區’改革能否成功,不僅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發展,而且影響到世界未來的發展。”(執筆記者:趙卓昀、劉莉莉、包爾文;參與記者:商婧、葉書宏、趙燕燕、王玉、樊宇、劉宇、陳寅、梁希之) |
相關閱讀:
- [ 03-13]"民告官"怎樣才能更暢通 代表、專家熱議行政訴訟法改革
- [ 03-13]草根代表的中國夢:我們行色匆匆 因為我們還有夢
- [ 03-13]專家解讀:新“絲綢之路”充滿文化內涵
- [ 03-13]沿海省市爭當“橋頭堡” 海上絲綢之路緣何受追捧?
- [ 03-13]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新氣象——2014年全國兩會會風盤點
- [ 03-13]“草根代表的中國夢”:到人民大會堂有多遠?
- [ 03-13]兩會授權發布: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京閉幕
- [ 03-13]兩會吹響改革“集結號” 中國制定務實“路線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