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熱炒中國將成頭號經濟體 稱美國霸權還將持續
2014-05-05 16: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徐家傲 李艷 |
分享到:
|
中新網5月5日電 今年4月底,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比較計劃(ICP)更新了各國基于按照購買力平價(PPP)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結果顯示,中國在2014年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該數據引發西方媒體的議論紛紛。有評論承認中國的經濟奇跡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但也有評論認為中國仍是不全面超級大國,呼吁美國“不要沮喪”,正確看待。 中國奇跡令人瞠目 已開始改變世界 英國《金融時報》5月4日發表題為《中國遠非世界首強》的社評,承認中國的經濟奇跡繼續“令人瞠目結舌”。 《金融時報》指出,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年均10%的增長率使得GDP增加了三倍。這種奇跡般的復合增長意味著,中國注定會超越增長放緩的美國。中國去年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頭號貨物貿易大國。人民幣躍居全球最常用支付貨幣第七位;2013年,中國擁有2000億美元左右的經常賬戶盈余,美國則存在約400億美元的經常賬戶赤字。 該報稱,許多經濟學家曾認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這場大“超越”本應發生在2019年。但在更新了商品與服務的成本之后,經濟學家發現美中經濟規模之間的差距大為縮小。這些變化意味著,始于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主宰全球的時代幾乎宣告結束。評論稱,中國巨龍正在騰飛,這是不可否認的。 《經濟學人》也以《巨龍騰飛》為標題撰文稱,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比之前所想象的還要“大”。舊的分析數據認為中國經濟到2019年會超過美國,而新數據則將這一期限提前到了2014年年底前。《經濟學人》認為,比較各國間經濟的方法是相當復雜的,受到很多不同因素影響,但姑且可以認為世界銀行國際比較計劃的評估確實顯示出“世界變得更公平了”。 在另一篇文章中,《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則指出,中國已經開始改變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低調反映出中國對現實的清楚認識。 《當中國統治世界》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書作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則認為:“人們對中國還存在一種抵觸情緒,無法認識到這股潛在的趨勢。”中國以超出幾乎所有人預期的速度超越了一塊又一塊里程碑——最大出口國、最大制造國等。 雅克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產出很可能將占到全球總產出的三分之一,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將超過歐美經濟規模的總和。 評論認為,中國崛起已經改變了世界。中國通過成為全球低成本制造工廠,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力。作為巨大的原材料進口國,中國已開始改變各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命運——從巴西到澳大利亞、從蒙古到安哥拉。如果非洲經濟最終也開始發展,那將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來自中國的需求。 中國仍是不全面超級大國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指出,世界銀行新近修訂的數字是合理的。但它們并不代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他指出,2011年,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相當于美國的11%。由于中國經濟產出有近一半來自投資,它的相對人均消費甚至更低。 美國《時代》雜志則稱,中國可能最早在今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尋求財富增長,成為最大經濟體這一趨勢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將揭示中國經濟存在弱點的現實。 《金融時報》也呼吁美國人“不要沮喪,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因為“中國仍是一個不全面的超級大國”。 該報指出,GDP作為一國財富衡量尺度的用途是有限的。不可否認,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該報還稱,經濟成功必須對照其他基準加以評判。生產力和投資確實重要,有多少世界級企業把總部設在一國境內也很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一國大學和科學基礎的規模與實力。在這方面,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就黯然失色了。美國控制著全球事實上的儲備貨幣。印制美元的能力使美國擁有了一張終極保單,而中國持有的外債主要是美元債務。 《紐約時報》稱,以匯率為標準,中國的經濟規模還不到美國的一半。IMF的數據顯示,美國2012年的GDP——按名義價值計算,也就是說不考慮通貨膨脹——為16.2萬億美元,幾乎是中國8.2萬億美元的兩倍。盡管中國的增長速度更快,但中國仍然不會下一個十年后半期之前趕超美國,除非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 此外,《金融時報》認為,一國的排名絕不能僅依據經濟狀況來判定。近期事態已表明,軍事實力仍是一個重要的力量源泉。盡管中國正對其武裝部隊大舉投入,但美國的年度國防預算仍是中國的三倍。 《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表示,中國充其量只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科技實力遠遠落后于美國和其他西方經濟體。在軍事上,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與美國相比不值一提。此外,中國還缺乏對外“說服力”。而且,中國在全球重要機構中的作用相對較弱。美國和歐盟(EU)依舊主宰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WTO)。 《金融時報》認為,中國首先要克服許多問題,才能真正與美國抗衡。中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認清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國需要推進制度發展和加深對外合作。無論是資源還是技術進步,中國都依靠其他國家。 該報指,盡管最近的經濟新聞顯示出變化的速度,但中國仍是一個不全面的超級大國。實現大國崛起將是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共同任務。但從諸多衡量標準來看,眼下的中國還有很大差距需要彌補。 美國霸權仍將持續多年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表示,中國超越美國將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時刻,但它還沒令人矚目到一些人所擔心、另一些人所期望的程度。他指出,美國的霸權仍會持續多年。 沃爾夫稱,中國是貿易超級大國,去年商品出口比美國高出14%,但商品進口比美國低31%。進口市場的規模決定了一國在全球議價中的實力。中國尚未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國。 沃爾夫還分析稱,經濟實力的另一個衡量角度是外匯儲備持有量。截至今年3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量達4萬億美元,堪稱巨大。但這既是優勢,又是劣勢。中國多年來積累的大量資產,西方央行只需按幾下鍵盤便能在瞬間內制造出來。的確,中國可以拋售這些資產,但那樣做的話,它將是最大的輸家。在這個儲蓄過剩的世界里,美國可以輕易找到其他買家。 沃爾夫指出,全球經濟影響力的另一評判標準是科技。有一點能證明中國仍然遠遠落后:該國總體經濟的平均生產率仍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除了華為(Huawei)這個突出的例子之外,中國缺少世界領先的科技企業。相比之下,美國擁有一大批世界領先的企業。 沃爾夫認為,美國還具備“軟”優勢:影響力深厚的大眾文化;引領世界的高等教育機構;無與倫比的科研基礎;對自由和民主理想的堅持——自由和民主仍然吸引著世界上的很多人,盡管美國屢屢未能踐行。 《時代》指出,即使美國從“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滑下,其創新力和領導潛力仍然存在,紐約仍將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世界舞臺上,美元仍保持絕對優勢地位。不過,《時代》同時承認,無論身處何位,美國經濟急需改革。 不過,沃爾夫表示,可以滿懷把握地期待,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相對規模將繼續增加。中國的科技水平和軍事能力亦是如此。然而,這個崛起的巨人還需要很長時間方能擁有美國那種影響世界的能力。但同樣確定的是,我們正在踏入一個新的時代:中國不斷增強的權力和影響力必須被認可、被顧及,尤其是在全球治理方面。考慮到兩個大國之間差異懸殊,權力從美國向中國的過渡可能尤為棘手。世行的最新報告是這一漫長而曲折過程中的又一步。(完) |
相關閱讀:
- [ 04-08]美俄關系結構性矛盾難消
- [ 04-02]日本軍國主義伏地魔的又一道符咒被揭去
- [ 04-01]習近平11天拉近中歐關系 “史無前例”微笑握手
- [ 04-01]習近平歐洲之行“一路順風” 多國“傾其所有”
- [ 02-19]孫興杰:東亞大國關系冷淡或造就大國均勢
- [ 02-02]“街頭政治”幫不了烏克蘭
- [ 01-27]法議長吁中國視法國為商業大國而非浪漫之都
- [ 01-15]印度大使強調印十幾年后將成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