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要回到農村” 李紅和老公方勇在北京西城區里仁街附近經營著一個小理發店,用李紅的話說,每天都要從早到晚不停地干,才能保證不賠錢。“因為房租太貴了,別看我們只租了一間小門面,這個小門面一個月的租金要5000元,我們每天拼命干,就是不想把賺的錢都給房東了。” 李紅來自寧夏的一個小山村,97年美發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后來到北京打工,在打工的時候遇到了現在的老公方勇,結婚后兩人決定不再為別人打工,又都有一手剪發的好手藝,便租下了一間小門面開了這家理發店。這一干,就是8年,現在兩人的孩子已經12歲了,在附近的育才中學上初中。 李紅說,自己不怕苦也不怕累,小理發店一個月的利潤在6000元左右,雖然收入不算高,但用李紅的話說“比在廠里打工好多了。”但唯一后悔的就是當初沒在北京買房,“雖然掙得不多,但當時北京的房價也不高。當初要能狠狠心跟銀行貸款買套房子,現在在北京也有了個落腳的地方。現在只能租個平房,一個月還得2000元。”說到這,李紅不禁有些失落。“用銀行貸款,你有錢湊那首付呢。”方勇接過李紅的話:“家里都是農民,一年能攢下幾個錢。” 李紅和方勇都是農村戶口,一直都在打工,限購政策出臺后,由于沒有買房資格,李紅夫婦徹底斷了買房的念頭。也讓李紅更加堅定了回寧夏的決心,但唯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上學的問題。 李紅的孩子在北京出生和長大,前年因為朗誦的特長被育才中學錄取,讓李紅夫婦很是高興了一陣子。“我們夫妻打了一輩子工,希望兒子能好好讀書,以后當個上班族,不用再吃苦。”方勇說。但讓夫婦二人發愁的是,由于不是北京戶口的原因,兒子不能在北京考大學。這讓夫婦兩人很是失落。 房子和戶口,讓李紅夫婦堅定了回到農村的決心,“我們準備過幾年就回寧夏老家,包塊地種大棚和蔬菜,還沒有高房租,現在國家政策好了,農村戶口有很多好處,一年也能掙不少錢。”李紅說。 “北京的生活壓力太大,對于我們這些打工者來說,很難做到很輕松地生活,我們在哪里生活都無所謂,唯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知道孩子回去后能不能適應老家的學校和生活。但為了孩子能考大學,也只有這一條路了。”李紅說到這,不禁低下頭,輕聲嘆氣。“孩子還是很爭氣的,我們還是很安慰,希望他以后爭氣,好好上學,不要再打工了。也算是不辜負我們的一番苦心。”方勇說。(陶葉 王帥) |
相關閱讀:
- [ 08-05]戶籍改革旨在激發農民創造活力
- [ 08-01]戶改要啃教育住房“硬骨頭” 配套措施有待落地
- [ 07-31]專家解讀戶籍制度改革:對中國社會具里程碑式意義
- [ 07-31]國土資源部專家:戶籍改革倒逼土地改革破局
- [ 07-31]媒體評戶籍制度改革:進得來還要待得住
- [ 07-30]戶籍改革全面實施 將力避“半城鎮化”厄運
- [ 07-21]專家談戶籍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必由之路
- [ 07-06]戶籍制度改革步伐或加快 各地因地制宜做探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