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為了清水潤北方——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人民的奉獻 資料圖片:2014年10月20日,56歲的移民胡立鳳開門迎接客人,如今她和老伴搞起了旅游接待、開起了超市。當日,新華社“南水北調中線探秘之旅”走進了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丹趙路辦事處計家溝村7組谷廟嶺移民安置點。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 新華網武漢1月21日電(記者熊金超、李偉)涓涓清水,北流無聲。 南方“亞洲天池”的優質水源,沿著蜿蜒1000多公里的人工渠日夜流淌,從2014年底開始潤澤北方千家萬戶。 為了這一渠清水,水源地丹江口庫區上百萬居民,有的告別故土,遠遷他鄉;有的舍棄家業,外出打工;有的放棄世代相傳的致富門路,另謀生計…… 移民:從此故鄉是“他鄉” “老母說了,老家的水土要帶到新家去,世世代代,水土相連。”祖祖輩輩生活在鄂西北的農戶趙久富,搬遷至鄂東的貧困山區生活了5年,家中珍藏著5年前從家鄉帶來的漢江水和故鄉土。 為了給丹江口水庫騰地蓄水,淹沒區有40萬百姓按政策實施了搬遷。 鄂東黃岡市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近200個外遷移民安置點之一,也是趙久富的新家。5年前,來自鄂西北的十堰市鄖縣安陽鎮874戶3721人,跨越千里搬遷至此。 今年已59歲的趙久富心里一直覺得愧對父母。按照移民政策,時任余嘴村黨支書的趙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為了用實際行動說服和帶領大家,他主動選擇外遷,為此舍下80多歲的父母。 為了能讓鄉親們穩住并發展起來,作為新任移民新村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的趙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們在新家落地生根,甚至找到了比過去在偏遠山區更多的致富出路。 在移民搬遷中涌現出無數趙久富一樣的黨員干部,他們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劉峙清、陳平成、程時華……多名移民干部甚至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他們的奉獻與付出,人民不會忘記。 |
相關閱讀:
- [ 01-16]國內|梳理習近平的反腐大白話:"蒼蠅"每天撲面|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回應熱點
- [ 01-16]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回應熱點:南水北調 全面運行
- [ 01-14]專家從三個視角回應南水北調爭議:不能只算經濟賬
- [ 01-12]專家談南水北調:不是為調水而調水 不能只算經濟賬
- [ 01-08]南水北調中線明確供水“出渠價” 隨輸水距離遞增
- [ 12-28]國內|院士回應"南水北調通水即失敗"三質疑|人工填海造地致渤海海域縮減
- [ 12-28]南水北調|流速慢-泥沙多-易結冰?院士回應三大質疑
- [ 12-28]南水北調年均將為北京送水10.5億立方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