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7日電(“新華視點”記者劉錚、李延霞、姜琳)央行宣布降準已經三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人們對降準的時機選擇和背后的宏觀政策意圖,有了更加準確、全面的把握,此次降準越發清晰地顯現出三大信號。 更顯主動性:因應形勢變化預調微調 觀察宏觀政策抉擇,離不開分析政策出臺的國內外大環境。而此次降準,顯然是在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發生較多變化情況下出臺的。 就在中國央行宣布降準之前的一段時期里,全球金融市場和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波動和分化:美元走強、貨幣政策趨緊,歐元低迷、貨幣政策擴張。身處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中國經濟,難免受到波及。 “我們經濟和金融體系發生的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國際收支雖然經常賬戶保持較高順差,但資本與金融賬戶出現一定程度的逆差。”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坦言,2014年中國資本與金融賬戶出現960億美元逆差,折合人民幣出現5000多億元的結構性流動性缺口。 此外,春節臨近,節前對現金的需求量很大,也會對流動性形成一定的缺口。 流動性是銀行的命根,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流動性出現較大缺口,必須及時補上。 “這種結構性缺口需要有一些政策工具加以彌補,而且不是簡單通過日常公開市場操作能夠有效彌補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可以使整個銀行體系一次性增加足額的流動性,對沖掉流動性缺口。”陸磊解釋說。 順差帶來的外匯占款此前一直是央行釋放流動性的主要手段,情況變化后,貨幣政策工具必然要跟著調整。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這次降準直接釋放出的流動性大約6000億元,剛夠彌補因近來外匯占款減少導致的流動性缺口。“水位變化了,把蓄水池里的水放出來補充到正常水位,談不上是強刺激。” 技術性因素之外,此次降準的大背景是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此次降準屬于一次預調,是在經濟還未出現明顯問題之前,采取的預見性和預防性措施。”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認為。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宏觀政策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加強預調微調,再正常不過。人們對宏觀政策的判斷,顯然需要有新的思維模式。 “降準是根據金融體系流動性狀況和經濟情況,進行因時制宜的政策操作,不能理解為是強刺激的開始。”陸磊強調。 |
相關閱讀:
- [ 02-07]“穩增長、調結構”依然是央行降準的“主旋律”
- [ 02-07]人民財評:貨幣政策取決于基本面 降準不是全面放水
- [ 02-07]央行研究局局長:降準不是強刺激的開始
- [ 02-07]網言眾議:定向降準不應一降了之 A股高開低走不必悲觀
- [ 02-06]央行降準后再放水 A股任性不領情高開低走不回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