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記者通過一周的時間,深入到貴州六盤水、遵義、安順、畢節、銅仁、黔東南等貴州脫貧攻堅的典型地區,進行實地采訪和體驗,與群眾打成一片,傾聽群眾的心里話,用心發現基層群眾身上向上向善、艱苦奮斗的精神。千龍網記者將以講述一系列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開拓奮進的新實踐、新成就,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新理念、新思想對實踐的巨大指引作用。
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地處梵凈山腹地,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國家旅游局定點幫扶縣。江口縣寨沙侗寨是國家級貧困村,其中有一半農民是貧困戶。更令人咋舌的是,小小的寨沙侗寨竟然有5棵500年以上的金絲楠木,其中3棵緊挨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觀。然而,令人嘀笑皆非的是,全村人居然都不認識這5棵樹的身份,也不知道它們價值連城;村民們抱著5個“金娃娃”,卻祖祖輩輩受著清貧痛:缺吃少穿、姑娘們都往外嫁出去、男子大多是做苦力打光棍……
2016年1月14日上午,貴州銅仁市江口縣天下著毛毛細雨,梵凈山腳下的寨沙侗寨依山傍水被籠罩在一片煙雨之中。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當江口縣扶貧駐村干部找到村民商量搞鄉村旅游脫貧致富時,村民們都無動于衷。村民們陷入資金老大難,既怕還不上貸款,又怕銀行不放貸。當政府向銀行擔保為村民貸款后,村民們又陷入鄉村游“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的困境。江口縣政府又打造了一個“四位一體”精準扶貧的“寨沙模式”,讓寨沙侗寨村民一年后不但全部還上了貸款,而且直接跨入小康社會。這5棵500多年的金絲楠木,也在欣欣向榮的寨沙侗寨鄉村游中,成為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侗寨村民抱著“金娃娃”受著清貧痛
1月13日晚上,千龍網記者到達貴州銅仁市江口縣寨沙侗寨時,已經是晚上9點,一下車抬頭就看見高大的侗寨大門和掛滿紅燈籠的侗族木樓。沿著侗族木樓中間的大道徑直往里走,千龍網記者發現這個侗寨別有洞天——眼前是一個圓形的燈光廣場,廣場中間放著一個兩米高的篝火鋼架,廣場一側是侗寨標志性建筑鐘鼓樓,巍峨佇立的鐘鼓樓在夜空中不斷變換顏色,流光溢彩。不一會兒,人們都陸續聚集在這個廣場圍著篝火,跳起了歡樂的鍋莊舞……
“旅游旺季的時候,我們這里夜夜笙歌燕舞?!碑斖眢艋鹜頃F場的一位寨沙侗寨村民告訴千龍網記者,他們村專門組織了一支唱歌跳舞的隊伍,每到夜幕降臨,就在這個廣場上燃起了篝火,打開音箱,他們一邊自己圍著篝火跳舞,一邊把游客也拉入歡樂的隊伍中來,一起感受侗族歌舞的魅力。
第二天一大早,天上正下著毛毛細雨,千龍網記者再次來到寨沙侗寨,遠遠地望去,只見一座村莊靜靜地臥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腳下,花崗巖路面四通八達,一條小溪汨汨流水穿村而過,村寨里清一色的侗家木樓或掩映于樹木之中,或盤踞于溪流之畔,層次分明,井然有序。村寨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一幅意境優美的自然鄉村水墨畫卷,置身其中令人頓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之感。
據江口縣縣委宣傳部部長羅時躍介紹,寨沙侗寨是貴州江口縣侗族聚居的一個自然村寨,全村寨有78戶304人,其中侗族人口占全寨總人口的80%。該侗寨位于梵凈山腳下,又在風景名勝區太平河畔,可謂依山傍水;該侗寨由風雨橋、鐘鼓樓、吊腳樓、薩殿等組成,杭瑞高速公路、江梵旅游公路也從寨邊穿過……
最令人震驚和羨慕的是,小小的寨沙侗寨還有5棵500年以上的金絲楠木,這5棵金絲楠木相互之間的距離不足30米,還有3棵金絲楠木是完全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天然植物奇觀,被譽為“一家三口”。然而,令人嘀笑皆非的是,在2011年開發鄉村旅游之前,寨沙村民們竟然都不認識金絲楠木,也不知道這5棵名貴樹木就是古代皇宮建筑主要材料,其價值數十億元——它們就是5個名副其實的“金娃娃”。
2016年1月14日上午,記者在寨沙侗寨看到了廣場旁邊的4棵500多年的金絲楠木,其中有3棵是長在一起,形成了天然植物奇觀,被譽為“一家三口”。距離這4棵不到30米遠處,還有一棵更大的金絲楠木,這5棵金絲楠木在鄉村游中成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千龍網記者于振華 攝。
就是這樣一個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生態優美、文化厚重的侗家山寨,多年來卻守著“金山”受窮,抱著“金娃娃”挨餓,長期戴著國家級的“貧困帽子”。2010年,寨沙全寨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寨里的姑娘都想往外嫁出去,男青年靠抬滑竿賣苦力吃飯,多半是光棍漢。這一奇特的現象被人們戲稱為“青山綠水風光好,只見大哥不見嫂”。
2016年1月14日上午,記者在寨沙侗寨透過廣場旁邊的“一家三口”金絲楠木,能看到村里極具特色的侗家木樓。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當初,我嫁過來時看到寨沙村又臟又亂,我們夫妻一結婚就外出打工了?!闭扯闭r家樂“侗家驛站”老板楊云菊告訴千龍網記者,以前,楊云菊一家4口人擠在一間破爛木房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時候還會為了吃飯發愁。為了填飽肚子,夫妻倆常年在外打工。
現年43歲的夏用發,以前在寨沙侗寨里住在一個小木屋里,里面黑乎乎的?!叭逭硕际亲≈@樣的黒木屋子?!毕挠冒l回憶說,當時他在村里是靠干點農活、做點苦力,來養家糊口。2013年之前,他還在梵凈山當廚師,給人家做菜,他在外面打了10年的零工。全村年輕人也都外出打工,村里就剩老人和小孩。2011年,寨沙侗寨有貧困戶37戶133人,貧困發生率為49.3%。
群眾貸款政府擔保解決資金老大難
近年來,隨著貴州銅仁市全面進入高速公路時代,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也向縱深推進,梵凈山旅游開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慕名來梵凈山旅游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呈現出“旺季火爆、淡季不淡、日新月異”的良好發展態勢。這讓有心的寨沙人找到了發財的路子。
據千龍網記者了解,2011年,江口縣決定利用寨沙侗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文化旅游資源,高起點打造鄉村旅游扶貧試點,以典型引領鄉村旅游扶貧,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由此,寨沙鄉村旅游開發正式啟動。
“駐村幫扶我們的干部找我談話,建議我從銀行貸款來建房搞農家樂。我一聽,要花20多萬建房,這個風險太大了。萬一沒有生意,我又沒有固定工資收入,要是還不上貸款怎么辦呢?”夏用發告訴千龍網記者,當時,他和妻子覺得一下子投入這么多錢搞農村旅游,太不靠譜了。他們既怕還不上貸款,也怕銀行不放貸給他們,就根本不敢向銀行貸款。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開發之初,村民們苦于資金缺乏,一直無動于衷。銅仁市旅游發展委主任陳麗萍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之后,江口縣成立寨沙鄉村旅游開發試點工作領導機構,在科學制定《寨沙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建立涉農資金整合投入機制、縣直部門結對幫扶機制,在組織、資金、項目、政策上提供強力支撐,先后整合扶貧開發、旅游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移民、“一事一議”等涉農資金和幫扶資金4000多萬元,投入寨沙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陳麗萍詳細介紹說,當時為了解決貸款難題,當地政府負責向銀行為農民作貸款擔保,建立了“群眾貸款,政府擔保,銀行放貸,政府貼息”的全能扶貧模式,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農行、信用聯社等金融支持1636萬元。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向26戶群眾發放貸款526萬元,爭取江口縣信用聯社向33戶群眾發放貸款850萬元,江口縣農行向52戶群眾發放貸款260萬元。同時,江口縣對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農戶進行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先后投入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資金200多萬元,撬動2000多萬元貸款資金投入鄉村旅游開發,解決了貧困鄉村旅游業發展資金不足、難以啟動的問題。
2012年,寨沙侗寨村民夏用發和妻子決定向銀行貸款13萬元,又向親戚借款5萬元,加上自己還有一、兩萬元積蓄,湊夠了20萬元,拆掉了又黑又老的破木房子,按照規劃建起了兩層的新房。同年,長年在廣東、福建、北京等地打工的楊元菊聞訊也趕回寨沙侗寨,她通過金融扶貧渠道貸款13萬元,向親友又借款20萬元,在規劃地段上建起了兩棟雙層木樓和四合院。
2016年1月14日,寨沙侗寨通過發展鄉村游走上致富道路后,村民夏用發站在自己的農家樂店門前開心地笑了。 千龍網記者于振華攝。
“2012年,我也通過金融扶貧借貸15萬元,在政府統一規劃的地段建起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雙層侗家木樓?!闭扯闭迕裣牡掳l也向千龍網記者介紹說,江口縣政府還出資為寨沙侗寨解決了自來水、用電、道路硬化等困難,并發動村民栽花種草,美化家園、亮化村莊,以吸引游客。江口縣政府通過這些幫扶舉措,帶動了當地群眾對鄉村旅游業的投資和參與。從此,寨沙侗寨的面貌開始煥然一新。
農民散兵游勇各自為戰困住鄉村游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啟動之后,由于經營主體都是農民,大多數文化程度低,缺乏經營管理、市場運作、宣傳營銷等知識,導致寨沙鄉村旅游經營一度處于“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的無組織狀態,整體接待水平和經營效益較低。
2014年初,江口縣組建旅游開發公司,負責寨沙侗寨的經營管理、市場運作、宣傳營銷等。在寨沙鄉村旅游開發前期,江口縣政府主要負責旅游規劃、政策資金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等;而后期,江口縣政府又打造了一個“四位一體”的精準扶貧模式,這就是“政府公司 協會 農戶”,為解決寨沙侗寨的農民“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的經營狀態,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據銅仁市旅游發展委主任陳麗萍介紹,旅游公司加盟后,第一件事便是制定出臺《寨沙侗寨農家樂和鄉村旅館管理辦法》《寨沙侗寨農家樂和鄉村旅館經營收費標準及衛生、環境、安全管理制度》,并對從事農家樂和鄉村旅館經營的農戶進行旅游知識、服務禮儀、經營管理、本地民俗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培訓,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經營管理、統一服務規范。
隨后,旅游公司組建文藝演出隊伍,策劃推出《月上寨沙》大型侗族文化歌舞演出節目,提升景區吸引力,延長游客逗留時間。同時,旅游公司又成立“鄉村旅館合作社”,對無力經營、不善經營的8戶農家旅館,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農戶以旅館入股,由該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所得收入實行利益分成,用利益分配方式將群眾與公司捆在一起,形成了旅游開發新活力。
此外,旅游公司為了加大宣傳營銷,開通寨沙侗寨旅游網站,全方位展示寨沙侗寨風貌,為游客提供旅游指南、出行攻略、查詢預訂等一條龍服務。該旅游公司也加強與周邊梵凈山、亞木溝景區的營銷合作,承接團隊游客,實現產品互補。
“旅游公司的加盟,解決了寨沙侗寨過去經營無序、管理混亂的問題,擴大了寨沙侗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了游客體驗質量,保證了游客持續增長?!标慃惼急硎荆迕駛冞€成立農民旅游協會,負責處理村民參與旅游開發的各項事務,維護侗寨社會治安和環境衛生,禁止村民亂搭亂建,制止經營服務亂抬價、亂收費等行為。
此外,旅游公司聘請當地30多名村民到該公司就業,直接參與景區的文藝演出、經營管理等活動。農戶參與,讓當地村民有了三重身份——協會會員、公司員工、村民,在這種關系下,當政府、公司在旅游開發、經營、管理過程中與當地村民發生矛盾時,三重身份的村民會主動承擔協調者的角色,減少了村民與政府、公司之間的矛盾與隔閡。
陳麗萍回憶說,當時的實踐證明,寨沙“四位一體”模式的運行,政府、公司、協會、農戶共同出力,形成了鄉村旅游開發新活力,調動了各方投資開發寨沙鄉村旅游的熱情,提高了當地群眾保護侗族文化旅游資源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推動了寨沙鄉村旅游持續發展。
2016年1月13日晚,寨沙侗寨的鐘鼓樓不斷變換色彩,在夜空中流光溢彩。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鄉旅游催生乘數效應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如今,5棵500多年的金絲楠木已經被寨沙侗寨的村民們保護起來,人們還在樹下安裝了射燈,即使在晚上,游客也能看到它們正直、高大、健碩的身姿……寨沙侗寨在經過旅游公司精心設計、整體包裝和打造之后,幾乎是一夜成名,成了廣大游客心馳神往的地方。
“沒開店之前,一年收入才幾千元,現在一天就有幾千元收入?!毕挠冒l坦率地告訴千龍網記者,他2012年向銀行貸款13萬元,在第二年就全部還清了所有的貸款,還存下了5000元。他的妻子也向記者戲稱,這都是游客們“替”他們夫妻還的錢。建新房之初,他們家里沒有空調,沒有電視,也沒有幾個凳子和桌子。如今,這些高檔家具、電器也全部配齊了。他們夫妻一年的經營毛收入在40萬元,純利潤也有19萬多元。
順康侗莊老板夏德發也在第一年就還清了貸款,迅速脫貧致富。他自豪地說,如今,每天來他的山莊吃住的游客達到100多人。這樣一年算下來,他的山莊每年接待36000人左右,一年少說也有二三十萬元的純利潤收入。
寨沙侗寨農家樂“侗家驛站”老板楊云菊也向千龍網記者表示:“我們窮了大半輩子,我怎么也想不到會有今天,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睏钤凭毡硎荆捎谡扯闭h境優美、服務周到,她的農家樂開業后生意比想象的好了幾十倍,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光顧。不到一年,20多萬元的貸款還清了,還招了幾名服務員。現在,她農家樂一年的營業額可達40萬元。 “我們過去想吃穿,現在是工作太忙,生活太完美了?!?/p>
寨沙鄉村旅游業的紅火,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14年,寨沙侗寨直接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和服務的有62戶248人,分別占全寨戶數的81%、人數的80%。2014年,寨沙侗寨旅游經營收入達744萬元,比旅游開發前增長24倍,戶均收入達95000元,人均純收入24000元,比旅游開發前凈增 23000元。旅游收入上20萬元的農戶達21戶,占全寨總戶數的33.8%。
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寨沙侗寨成功實現了從“窮山雞”到“金鳳凰”的華麗轉身,在貴州省鄉村旅游中異軍突起、嶄露頭角。截止2015年9月,寨沙侗寨接待游客40.9萬人次,收入25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不足1000元增長到3萬元,增長30倍。寨沙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金融扶貧鄉村旅游產業示范村”“中組部黨建工作組專題調研點”“貴州省100個文化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3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寨沙侗寨的成功塑造,對周邊鄉村旅游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銅仁市旅游發展委主任陳麗萍認為,如今,銅仁市涌現出了云舍、魚良溪、桃花源、芙蓉壩、團龍等一批鄉村旅游集群。以點帶面,銅仁市鄉村旅游扶貧的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走上小康路,旅游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2014年,全市有74個村寨納入國家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通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寨沙侗寨在窮則思變中開啟了“寨沙試驗”,在先行先試中創造了“寨沙模式”,在無中生有中培育了“寨沙產業”,在艱苦創業中鑄就了“寨沙精神”,在久經磨礪中打造了“寨沙品牌”,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符合貴州實際的鄉村旅游扶貧新路子。(千龍網記者于振華)
記者手記:
近年來,貴州江口縣搶抓國家旅游局定點幫扶機遇,立足梵凈山生態文化資源優勢,按照“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產力、鄉村做支撐力”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江口縣以典型引領鄉村旅游扶貧,高起點打造寨沙侗寨旅游扶貧試點,形成了“政府主導、公司經營、協會管理、農戶參與”的“政府公司 協會農戶”的鄉村旅游扶貧“寨沙模式”,帶動了百姓富、產業強、生態美,努力實現既有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在貧困落后地區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后發趕超之路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