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社會上普遍存在國企改革會掀起新一輪下崗潮的疑慮,3月12日下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慶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他相信,不會出現新一輪下崗潮。(3月13日光明日報)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被擺在今年要做的八項工作的第二位。李克強總理提出,要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是重中之重。國務院近期發布的關于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從今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煤炭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粗鋼5年壓減1億至1.5億噸。重慶、貴州、甘肅、廣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多個省市都明確表示將把“去產能”作為今年的重點,淘汰落后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化解產能過剩。 隨著各地“去產能”政策的實施和方案的出臺,必然會迎來新一輪的兼并重組潮。既然是兼并重組,又必然會面臨人員的安置問題。以山西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試點同煤集團為例,“十三五”期間,集團擬關閉退出12座礦井,化解產能1255萬噸,減少虧損12.4億元,涉及人員14873人。產能如何化解,人員如何安置,可以說既是難題,又是課題,既是難關,又是險關。但再難的課題也要面對,再險關隘也必須突破。 “僵尸企業”占據著大量土地、原材料、勞動力和市場資源,不但造成社會資源整體利用效率降低,還對經濟轉型升級構成阻礙,清理勢在必行。但去產能畢竟不是做到數學題那么單純,必然會涉及到淘汰、重組、退出,裁員、轉崗、分流。裁員后如何幫助被裁減職工平穩過渡再就業,他們的生活如何獲得合理保障,會不會出現網上人們所擔心的今年我國可能出現“下崗潮”“失業潮”的情況? 針對記者“隨著2016年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全面啟動,會不會出現新一輪下崗潮?”的提問,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用10個字給出答案:“我相信,不會出現下崗潮!”肖亞慶這樣回答是有底氣的,原因在于,企業管理者經歷過幾輪的市場波動以后,對如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處理好企業發展、員工利益和市場競爭等方面的關系,把握的能力、掌控的能力都日臻成熟。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是讓職工生活得更好,不是為了讓職工沒飯吃,自然會把保護員工的利益擺在重要方面,“多兼并重組,盡可能少破產,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方向”。 事實上,這已不是相關部委第一次肯定地表態不會出現“下崗潮”。兩會召開前夕,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不會出現新一輪“失業潮”。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后的首場記者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再次表示,中國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從發改委到國資委,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不會出現下崗潮”說得如此肯定,關鍵就在于,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更重要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這些都是不會出現新一輪“下崗潮”、“失業潮”的理由。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要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就必須要正視和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會出現新一輪下崗潮”,既是一種自信,更是勇于直面問題、承諾解決問題的責任與擔當。(文/賓語) |
相關閱讀:
- [ 03-14]國資委定調2016國企改革 加快重組產能過剩行業
- [ 03-14]王軍稱將盡快公布“營改增”方案 確保5月1日落地
- [ 03-13]國資委主任談“自改”:瞄準“越位”“錯位”“不到位”
- [ 03-13]國資委主任:針對自身監管“越位、錯位和不到位”改革
- [ 03-12]管還是放?國資委領導回應國企改革“六大關系”
- [ 03-12]國資委今年首批巡視六央企 名單已覆蓋近四成央企
- [ 03-08]對話新國企丨江西樣本: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
- [ 03-08]江西樣本: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