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出清面臨多重阻滯 老僵尸靠政策拿補貼欲變吸血鬼
2016-06-07 07:15:22??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先出清誰?防“老僵尸”變“吸血鬼” 在一些地方,由于停產或半停產、陷入困境的企業較多,類型復雜,即便僵尸企業標準明晰,也將面臨“先出清誰”的問題,其中“死扛”、“求穩”等狀態值得關注,并且還需防范已出局的“老僵尸”首先起身“反咬一口”。 其一,扛到別人先死,等著國家支持。記者在甘肅、貴州、遼寧等地了解到,目前特困企業以能源原材料中的鋼鐵、煤炭、有色、建材等老國企居多,僵尸企業多在此間,但一些企業還抱著整體產能減少、自己扛過去就能“峰回路轉”的心態。而不少地方采取的穩崗補貼、電費專項補助等“輸血”措施,雖然有合理出發點,但往往也正是面向這些企業。 甘肅某地的一家特困企業正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企業有800多名員工,負債5.1億元,貸款2億元,應付賬款1.8億元,拖欠職工工資、“五險一金”及職工借款0.9億元。“現在已經入不敷出,欠款收不回幾個月就轉不動了。”該集團一位負責人說,現在就希望能借助國家政策解決掉債務和部分職工安置問題,在此基礎上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實現轉型升級。 其二,先穩定后處置,挑戰多、處置緩。記者了解到,為了防止停產企業職工鬧事,一些地方給相關企業負責人下了死命令,絕對不允許職工“上街”,尤其是在龍煤集團事件后,各個地方更是嚴防死守,寧可慢一點,也要穩一點。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也稱,有些地方政府出于社會穩定考慮,鋼鐵企業成了僵尸企業,仍然要求生產,退不出去。 除了債務、員工安置等直接難點,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資源大省,由于當地產業鏈耦合、產品互為原料,一家出清則一串企業停產,部分地方干部認為,完全出清這些企業,幾乎是“不可能”。 其三,警惕“老僵尸”變身“吸血鬼”。在一些地方,記者注意到,一些開發區企業大量停產,有些企業從建成之日起既無產能,也無職工,只有廠房設備,有的連工商年檢都停止了,實際上已經注銷成了非法企業。 一些學者和干部擔心,這樣的“老僵尸”,極有可能成為一些地方的“首選”,既可以“湊數”,又借機套取國家補貼,使“清僵尸”變成“救僵尸”。“很多僵尸企業可以通過市場力量自然淘汰,但現在一些僵尸式企業又‘醒’了,又想著傍政策大樹了。”東北某省發改委一位副主任說。 明晰標準及職責理順出清路徑 針對上述問題,部分地方干部、企業界人士和專家建議,進一步明晰處置僵尸企業的相關標準和配套機制,細化地方和部門職責,理順出清路徑,推動清理僵尸企業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一是精準識別,助力有效出清。盡快制訂出臺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處置僵尸企業指導意見,認真開展細致量化的調查研究,科學界定標準,“全國一盤棋”加以推進,既為解決職工安置、資產債務、整合重組等問題提供決策依據,也避免整體去產能工作出現“一些已經很先進的地方還要壓減,最需要壓減的地方卻壓不下去”的現象。 二是分類推進,防范資金錯配。部分專家建議,對僵尸企業按形成途徑、“僵尸化”程度等加以區分并分類推進。具備條件的,先采取剝離、重組等方式解決;不具備條件的,可先采取托管、資產置換等方式集中管理,等時機成熟后再解決。同時,對享受國家相關補貼的僵尸企業設置“入圍門檻”,明確哪些可以享受,哪些不能享受。 三是聯動推進,加強監督考核。由于涉及部門眾多,應推動地方進一步明確處置僵尸企業的責任主體,建立聯動推進機制。如江蘇省提出,將省政府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協調小組、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協調小組調整為省化解產能過剩實現脫困發展領導小組,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同時,宜對國有僵尸企業處置工作設定專項考核指標,對未按規定停止僵尸企業補貼、取消各種形式保護的地方,追究相關負責人責任。 |
相關閱讀:
- [ 06-06]供給側改革力度將加大 過剩產能有望加速出清
- [ 06-06]產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業
- [ 06-06]地方密集推供給側改革方案 產能出清望加速
- [ 06-06]產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業
- [ 06-05]中國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產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