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無論如何,不會有人為迪倫不去參加頒獎典禮而感到意外。實際上,獲獎不領獎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有人說,不領獎或者拒絕獲獎反而比領獎能夠引起更大關注。 參考消息網10月21日報道 西媒稱,諾貝爾獎官方一直聯系不上新晉文學獎獲得者、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這個享受孤獨的男人最討厭被打擾,即便是沒有手機這件事,對他來說也不足為奇。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10月19日報道,鮑勃·迪倫本名羅伯特·艾倫,他自己也承認自己古怪,就連被誤認為流浪漢,也不會改變他分毫。或許天才都是如此。 報道稱,外界紛紛猜測迪倫很可能不去領獎,如果去領,肯定也是草草寥寥地說上一句“謝謝”就走開了。無論如何,不會有人為迪倫不去參加頒獎典禮而感到意外。實際上,獲獎不領獎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有人說,不領獎或者拒絕獲獎反而比領獎能夠引起更大關注。這份獲獎不領獎者的名單相當長,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這樣的人。 僅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就有3位獲獎者拒絕殊榮。法國著名思想家、作家讓-保羅·薩特1964年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中拒領一切獎項,其中就包括這個諾貝爾獎。他的理由是,文學與人應當直接產生聯系。 越南領導人黎德壽拒絕與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分享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認為當時自己的祖國尚未實現和平。 蘇聯作家、詩人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推掉了1958年的文學獎,但這次與其說是他自己拒絕,不如說是受到蘇聯政府的壓力而被迫為之。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曾拒絕接受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因為他認為法國政府并不適合決定到底誰應當獲得勛章。 在奧斯卡獎的歷史上也曾出現3次拒絕領獎的情況。1936年達德利·尼科爾斯抵制了第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拒絕接受最佳編劇獎,因為當時編劇工會正在罷工。 喬治·G·斯科特1971年拒絕了最佳男演員獎,因為他認為奧斯卡已經變成了一個“游樂園”。 馬龍·白蘭度1973年因主演《教父》被授予最佳男演員獎,但他卻拒不領獎,以此抗議美國的印第安人受到不平等待遇。他沒有出席頒獎典禮,而是讓一名印第安女孩代為領獎。(編譯/劉麗菲) |
相關閱讀:
- [ 10-20]為何有人愿意相信“迪倫不領獎”
- [ 10-14]諾獎還是諾獎,文學已非那個“文學”
- [ 10-13]17年17人獲得諾獎 日本科學如何一路飛奔
- [ 10-10]日本為何獲諾獎多
- [ 10-04]“數”說諾獎:10年后日本堪憂 25歲獲獎者拼爹
- [ 10-03]日本學者再獲醫學諾獎 大隅良典探“自噬”功成
- [ 07-04]百位諾獎獲得者也很難終結轉基因之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