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武隆區土坎鎮清水村村民傅國勝沒有想到,自己已經脫貧,最近卻依舊得到了政府的扶貧幫扶,在集中安置點獲得一套房屋。他躊躇滿志地籌備著自己的農家樂,準備盡早開業。 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近兩年,重慶累計脫貧1690個貧困村、154.9萬貧困群眾,成績斐然。重慶正在加大力度,力爭今年基本完成農村脫貧攻堅任務、2018年完成掃尾工作,同時鞏固脫貧成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讓全市農村貧困群眾同步實現小康。 落實責任完善政策 脫貧攻堅不留“死角” 2月底,重慶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會議召開。會上,今年計劃脫貧摘帽的9個區縣,向市委、市政府簽訂了脫貧攻堅責任書,而已經脫貧摘帽和完成階段性脫貧任務的區縣,也簽訂了鞏固脫貧成果責任書。 “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燈下黑’。”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坦言,不均衡是困擾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非重點貧困區縣,由于工作側重不同,或者人手力量不足,導致其貧困戶的脫貧難度并不小。 如何解決?市扶貧辦提出了幾條具體舉措。 一是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堅持非重點貧困區縣與國家級貧困區縣同督查、同考核,工作滯后的,約談其相關責任人,確保限期整改、即時見效。 二是在非重點貧困區縣打破行政區域限制,選擇基礎條件相當、資源稟賦相似、地理位置相鄰、相對貧困村較集中的多個鄉鎮,規劃實施扶貧小片區連片開發,解決“插花”貧困問題。同時,在上述區縣精準識別一批基礎設施滯后、產業發展不足、集體經濟薄弱的非貧困村,逐一分析發展制約瓶頸、制訂發展幫扶規劃,精準落實幫扶舉措。 三是完善政策措施,設立貧困人口產業發展、醫療救助、教育資助、住房改造等專項基金,切實解決因病因學因災致貧返貧和持續穩定增收問題——近日,南岸、綦江等地紛紛建立扶貧濟困醫療救助基金,為貧困群眾減輕了醫療負擔。 開展“回頭看” 全面有效提升扶貧精準度 “扶貧開發成敗系于精準,而脫貧攻堅又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不斷地對數據、措施進行修正,才能保證始終精準。”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從這個角度而言,定期“回頭看”是必要的。 “我們通過對致貧原因的專題研究,確保扶貧項目安排精準。”該負責人說。同時,通過進一步完善逐戶調查和大數據比對相結合的精準識別機制,完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資料,確保扶貧對象精準;加強資金監管,確保扶貧資金使用精準;對作風不實、能力不強、幫扶效果不好的扶貧“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結對幫扶干部及時調整召回,確保幫扶力量扎實。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各區縣的“回頭看”迅速落地。 3月初,石柱對已脫貧的5萬余人、65個村和暫未脫貧的1萬余人、20個村啟動全覆蓋調查研究,以調研結論指導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產業發展、幫扶措施;巫溪將幫扶能力不強的村支兩委、無職黨員、親戚鄰居調出幫扶隊伍,實現脫產干部結對幫扶全覆蓋;而綦江則隨機對8個街鎮的40戶貧困戶進行入戶調查,對存在的問題納入整改清單,立行立改。 進一步強化產業培育 為精準脫貧保駕護航 要實現持續穩定脫貧,關鍵是要持續穩定增收,而貧困人口的增收,短期靠就業,長期靠產業。 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我市將力爭完成各類培訓10萬人,新開發公益性崗位1萬個,實現轉移就業3000人。 與此同時,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我市將重點推動柑橘、生態魚、草食牲畜、茶葉、榨菜、中草藥、調味品七大特色產業鏈向貧困村延伸,覆蓋更多貧困戶。 針對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的貧困村,我市將為每村落實10萬元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啟動資金,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扶貧優勢產業。 此外,在龍頭企業方面,市委、市政府將對市場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給予財政貼息,并建立1000萬元致富帶頭人擔保基金,為其帶動貧困戶創業脫貧提供無償擔保。 我市還要求各區縣每年用于股權化改革的資金不低于3000萬元,引導和鼓勵農民自愿以土地、資金、資產等要素,入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每年按持股金額5%-10%的標準進行固定分紅,從而獲得長效穩定的資產性收益,助推脫貧攻堅。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邁向全面小康的新起點。”該負責人說,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我市已起草《關于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完善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正多方征求意見,以期建立和完善扶貧開發長效機制。 |
相關閱讀:
- [ 03-07]【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一個貧困村的“蝶變”
- [ 03-05]【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兩會觀察|綠:點亮多彩貴州的底色
- [ 03-05]改變:習近平治國理政這四年
- [ 03-04]韓慶祥:治國理政哲學思想與人民共創共享共治
- [ 03-02]【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江蘇推出黑臭河治理最新實施方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