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學互鑒,“一帶一路”助力文化絲路新發展
2017-05-14 12:08:30??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黃麗紅 我來說兩句 |
作者:西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屈健 借助絲路紐帶,尋找共同語言,處理好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沿線國家文化的關系,發揮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自省與自新能力,打造與“一帶一路”合作國家互利互惠、共享共贏、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感 千百年來,“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文化融合和構建人類文明多樣性的重要橋梁,不僅凝結了沿途各國人民的情感與智慧,在中外友好交往史上書寫下光輝篇章,向世人展示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友善和生生不息的獨特魅力。“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夢想,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潮流,強化各國人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世界提供了一條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之路,展現了當代中國開明開放的精神風貌和互利共贏的合作態度。 “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帶,也是文化帶,兩者互為依托,不可或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過程中,人文交流與文化傳播具有增進情感、凝聚人心、溝通破障的先導作用。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僅整合了區域內國家豐富的物質資源,而且在文化交流發展上互往互利,互相啟發,精彩迭出,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方語言、文字、宗教、藝術等文化資源的交流傳播。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時代,“一帶一路”倡導樹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正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同時作為一種新的參與全球治理的理念,為一切積極參與其中的國家和組織提供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廣闊舞臺。 以人文交流與文化傳播的開放性與柔性親和力,促使古絲綢之路的文明之花,在當代社會綻放出求同存異、和諧相處的美麗和芬芳。以包容開放的姿態,彰顯中華文化的自信與厚重,促成多方發展理念上的價值共識,筑牢命運休戚的“伙伴關系”,是實施“一帶一路”宏偉舉措的前提,也是促進民心相通、傳播中國當代價值觀、增強文化互信、譜寫和搭建和平友誼之路和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保障。 人文交流與文化傳播的開放性和文化自信,體現在與“一帶一路”相關合作方的雙向互動和多元借鑒中。中華文化素來主張“和而不同”,善于借鑒不同文化的優點,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以此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始終能夠保持勃勃生機和活力。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文化傳播中,離不開國與國之間營造的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圍。由于“一帶一路”貫通亞歐非,只有充分挖掘沿線國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善于傾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聲音,尋找共同語言,加深理解增進信任,形成利益交匯點,才能有效化解分歧,形成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找到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最大公約數”。同時要多借助“歷史符號”關照下的傳統絲路文化融合如宗教文化、藝術文化、瓷器文化、絲綢文化等的發掘和再創造地運用,淡化地緣政治色彩,更好地傳承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 推動“一帶一路”,需要以探索精神與時代精神作為前進的引擎,同時借助傳統絲路紐帶,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自省與自新能力,以人文先行、文化開放的姿態,使人文交流與文化傳播始終伴隨“一帶一路”的推進。(屈健) |
相關閱讀:
- [ 05-14]【復興絲路】讓綠色點亮“一帶一路”
- [ 05-14]“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結碩果 與30多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
- [ 05-14]“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
- [ 05-14]“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忙碌的身影
- [ 05-14]“一帶一路”建設碩果初現 中歐班列連接歐洲29個城市
- [ 05-14]從修路架橋到輸出技術 “上海元素”融入“一帶一路”
- [ 05-14]2017年中歐班列開行1000列同比增長158%
- [ 05-14]辛識平:“一帶一路”,撬動夢想的支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