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柿子一起吃中毒可能性極小 流言7 有人稱螃蟹、柿子一起吃會中毒,甚至還宣稱有人因此喪命。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水生生物學科帶頭人陳立僑: 在實驗室條件下,維生素C有可能使五價砷轉變為毒性很強的三價砷。但在合格的水環境中人工飼養或捕撈的螃蟹,其體內所含的五價砷是非常有限的,因而與維生素C結合形成三價有毒砷的可能性極小。另外,柿子中所含的維生素C非常少,只有幾毫克到十幾毫克。所以,在日常飲食中,除非一頓飯同時吃上幾公斤以上被嚴重砷污染的螃蟹,再加上幾公斤以上的柿子,理論上才有所謂“產生砒霜”而中毒的可能性。不過,由于部分人對螃蟹等高蛋白的河鮮消化能力較弱,而柿子中含有鞣酸,螃蟹富含蛋白質,兩種物質之間有可能會相互影響,所以消化不良者食用過多螃蟹可能造成胃腸不適,吃太多柿子也可能感覺不適。兩者一起大量吃,當然也不適合。但這與“相克”和“中毒”無關。 滴血尚不能測癌 流言8 2017年有一篇題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網絡,所引用的是2016年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的一項科研成果,但羅永章在2016年已經作出了辟謠回應:“確切地講,應該叫‘監測腫瘤’。癌癥病人在治療前檢測一次,在治療后再采血檢測,通過比較休克蛋白90α含量的變化,來輔助醫生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并可以持續地監測。”然而,這項科研成果還是在2017年再次被誤讀。 國家癌癥中心、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陳萬青: 腫瘤標志物檢查簡便易行,對身體傷害小,僅需要少量血液或者其他體液就可以,在腫瘤篩查、診斷、判斷預后、評價療效和高危人群隨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目前應用最廣的是通過監測變化評價治療效果和疾病進展。 目前臨床應用的腫瘤標志物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能滿足早期篩查和診斷的需求,存在個體差異,并受生理、飲食和其他良性疾病等的影響,因此,尚沒有一個腫瘤標志物可單獨用于篩查,需要聯合檢測,并結合其他的輔助手段。 骨髓捐獻很安全 流言9 網絡上有流言稱,捐獻骨髓會對捐獻者產生傷害,甚至會影響生育功能和壽命。 中華醫學會北京兒科分會委員、中國保健學會臍血應用分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組織細胞學會委員、北京醫師協會兒內科專科醫師分會理事孫媛: 捐獻造血干細胞沒有長期不良反應。捐獻的造血干細胞只占人體內造血干細胞總量的3%,由于造血干細胞能夠自我更新,捐贈造血干細胞后人體將在短時間內恢復原有的造血細胞數量。目前還沒有由于捐獻造血干細胞造成長期身體健康損害的事情發生,那些所謂影響生育功能、影響壽命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 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過程整體上是安全的,很少出現不良事件。采集所用器材均為一次性無菌產品,出現感染、傳染病的概率幾乎為零。 打疫苗是世界公認的預防疾病方式 流言10 2017年有一篇題為《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聲》的微信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作者宣稱打疫苗會破壞孩子的免疫系統,用自己的“多年經驗”勸說大家不要給孩子打疫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田志剛: 事實上,接種疫苗是世界公認的、最有效的疾病預防策略,公眾對于疫苗的正確認識是保持高水平疫苗接種率的重要前提。經過國家批準的疫苗具有提升人體免疫力,防止人體免受病原體感染的功效,只要按照疫苗注射的程序接種,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也不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 |
相關閱讀:
- [ 01-07]2017十大“科學”流言榜:一滴血就能測癌等上榜
- [ 01-03]10大科學流言榜公布:“美國人不吃轉基因”入圍
- [ 10-28]10月“科學”流言榜:“速成鴨”全靠打激素?
- [ 05-30]聚焦“科學”流言榜 解開農藥殘留膨大劑等疑問
- [ 12-19]治謠防謠,監管與服務一個都不能少
- [ 02-26]中國多家銀行否認暫停房貸:傳聞不實 政策穩定
- [ 12-21]新北圣誕慶典馬立郝同臺 行動破除立場向左流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