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獲悉,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專項的支持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啟動。 SKA的概念提出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的天文設備。它是中國參與、多國合作、共同出資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全球約20個國家上百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天文學家和工程師參與項目研發。按計劃,SKA將建設2500面15米口徑反射面天線陣、130萬個天線單元組成的低頻陣及250個直徑60米的中頻孔徑陣共計3套獨立的天線陣,分別工作在不同的無線電頻段。組成陣列的射電望遠鏡總接收面積達平方公里量級。 據該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洪曉瑜研究員介紹,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共分為3個大課題:將以我國低頻望遠鏡陣列21CMA和澳大利亞低頻望遠鏡陣列MWA的實測數據為基礎,為SKA的宇宙再電離直接成像觀測做準備;將完成低頻射電干涉大視場、高動態、多波束的成像處理軟件;同時建設中國SKA區域中心數據處理系統的原型機。 作為下一代擔當引領作用的射電天文觀測設施,SKA不僅承載孕育世界級科研成果的使命,還將產生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超大數據量。據估計,僅按照全部規模10%來建造的第一階段,其科學處理器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就相當于我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的8倍、“神威·太湖之光”的3倍。如此龐大的數據還需要深度分析和加工后才能被科學家使用,這些工作是要由分布于幾大洲的區域數據中心合作完成。 在SKA中國首席科學家武向平院士帶領下,中國SKA科學團隊計劃在上海建設中國SKA區域中心,主要包括科學中心和數據中心。 據介紹,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硬件建設將在未來2到3年完成,之后再進行軟件測試和系統聯調。整個系統預計在5年內建成并投入使用。 |
相關閱讀:
- [ 09-27]研究稱50歲老人易感到孤獨 英將設首個“抗孤獨基金”
- [ 09-12]英將送蟲子上空間站研究肌肉損失現象
- [ 09-07]美媒:基因編輯研究結果“令人鼓舞”
- [ 08-31]新研究有助揭開水源砷污染之謎
- [ 09-17]美研究稱“梨形”身材比“蘋果形”更健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