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逆全球化”的經濟和政治表現凸顯,暴露出發達國家主導下傳統全球化的諸多弊端,因此,打造傳統全球化的升級版,推動實現“新全球化”勢在必行。中國應繼續為世界作出理念貢獻、機會貢獻、制度貢獻,成為推動實現“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實踐者、引領者。
正如彼得·考克萊尼斯所說,“經濟發展和全球化都不必然是單向度的進程,全球化能夠給予的,它也能夠輕易取回”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成為“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高歌猛進的“分水嶺”,隨后出現了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逆全球化”。如何看待當前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傾向?經濟全球化將會走向何方?
“逆全球化”抬頭及現實原因
“逆全球化”的經濟表現是什么?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最新數據,世界進出口貿易額占GDP 比重從2008年的51.86%下降至2015 年的44.99%,下降了6.87個百分點,相當于倒退回本世紀初的水平;其中,美國、日本分別下降了2.24、0.96個百分點,歐盟小幅緩升1.2個百分點;中國亦無法獨善其身,下降了19.82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明顯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今年預計將進一步下降至33.4%,相當于1999年的比重(33.1%),從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轉而成為“逆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同時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16年全球貿易增幅可能連續第五年低于經濟增速。
“逆全球化”的政治表現是什么?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動力不足,增長分化加劇,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的“全球化波折”等新形勢,加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加速興起,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遍感到敏感和不安,曾經的自由貿易倡導者紛紛走上向內的道路,從強調釋放市場力量的新自由主義范式向主張社會保護轉變。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全民公投,投票結果表明英國不再屬于歐盟成員國,歐盟第一次遭受了減員打擊,暴露出歐盟增長緩慢、復蘇乏力、就業低迷、難民危機的多重困境;2016年11月,美國大選成為全球關注焦點,新當選總統特朗普競選期間公然提出反對全球化、要求重新談判WTO,并不斷拋出“廢除美國貿易協定”、“取消《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等保護主義言論,表明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對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態度,給世界經濟運行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為什么會出現“逆全球化”?究其根本,深層次原因有三:第一,全球貧富懸殊拉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內部利益分配不均衡、貧富差距懸殊,底層群眾和弱勢群體獲得利益少,大企業和精英階層獲得利益多,出現財富鴻溝。 第二,各國失業問題凸顯。由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分工布局,全球生產和外包體系建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主要分布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導致歐美發達國家制造業部門的失業工人增加,成為反全球化的主要群體。 第三,國家民族主義回潮。國與國之間最根本、最核心的關系是利益關系,全球化作為一種國家主權的讓渡,從經濟角度去國家化,會引起本國政府的不滿,使得政治整體趨向保守、經濟整體趨于內向。
經濟全球化仍是大潮流、大趨勢
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擴散全球的新現象,如何分析世情?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整體形勢?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質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勢所趨”。
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來源于金融危機后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員跨境流動的回溫。首先,從國際貿易來看,2015年世界貨物出口額和進口額占GDP比重雖有所下降,但2011年-2014年間基本與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相當,達到25%左右,并未出現嚴重下滑,此外服務貿易成為貿易增長新亮點,服務貿易占GDP比重從2008年的12.5%上升至2015年的13%;其次,從跨國投資來看,世界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占GDP比重也有所回溫,從2011年的高點303.2%下降至2014年的低點218.6%,2015年又回升至286.7%;最后,從人員跨境流動來看,國際移徙者總數也一直呈現上升狀態,從2000年的1.72億人上升至2010年的2.21億人,又進一步上升至2015年的2.43億人,人員要素的流動加劇,也必將帶動其他要素的全球化流動。
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來源于南方國家加速崛起、南北國家實力消長的全球經濟格局重塑。從當前全球化格局來看,雖然北方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抱收縮態度,南方卻齊喚開放。隨著南方國家的加速崛起、追趕,南北方國家實力消長的格局變遷,促進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因素進一步積累,負面因素進一步式微。從貿易實力來看,無論是商品貿易還是服務貿易,均從1990年的“二八開”上升為2015年的“四六開”,南方國家貨物出口額占世界比重從23.92%上升至42.1%,貨物進口額占世界比重從21.51%上升至38.93%,商品貿易(含進出口)占世界比重從22.71%上升至40.51%,服務貿易占世界比重從18.48%上升至34.52%;從經濟實力來看,按匯率法計算,南方國家GDP占世界比重從1990年的17.2%上升至37.6%,提高了20.4個百分點,按購買力平價法(PPP)計算,南方國家GDP總量占世界比重已經超過北方國家,未來還將進一步拉開差距。世界貿易和經濟格局正在加快演變,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
總而言之,越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時,越要保持清醒理性。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基礎條件并沒有改變,各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規模化生產、創新性發展、大范圍貿易、持續性增長,無一不需要更為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這將成為全球化發展的不竭動力。部分國家人為隔斷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員流動等交流與合作的紐帶,意味著“雙輸”或“多輸”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中國應擔當推動實現“新全球化”
縱然經濟全球化大勢仍在,不可否認的是,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逆全球化”的經濟和政治表現凸顯,也暴露出發達國家主導下傳統全球化的諸多弊端,因此,打造傳統全球化的升級版,推動實現“新全球化”勢在必行。
什么是“新全球化”?習近平在不同場合談到“新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以平等為基礎,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第二,以開放為導向,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第三,以合作為動力,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第四,以共享為目標,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
“新全球化”與傳統全球化有何區別?主要應有以下五個方面不同:一是從不平衡到平衡的“新國際秩序”,南方國家將獲得與經濟實力、貿易實力相稱的話語權和利益分配;二是從不安全到安全的“新安全格局”,各國應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共同維護系統性安全,構筑好政治安全這一根本保障;三是從不開放到開放、不包容到包容的“新經濟模式”,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關稅總體水平,逐步取消非關稅貿易壁壘,同時增強經濟的包容性,著力降低基尼系數、失業率、貧困發生率,提高女性就業率和人類發展指數(HDI),使人民共享開放紅利;四是從排他到非排他的“新文明交流”,各種文明既不自我優越,也不盲目自卑,更不排擠他國,而應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共同文明實現創造性、創新性發展;五是從不可持續到可持續的“生態體系”,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動節能減排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中國能為“新全球化”做些什么?滄海橫流,方顯大國擔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吸引外資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中國應將繼續為世界作出理念貢獻、機會貢獻、制度貢獻,成為推動實現“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實踐者、引領者。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發展機會擔當。未來5年,中國將為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合作契機,包括將達到8萬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的利用外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的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億人次的出境旅游人次。另一方面,是共商共建、共贏共享的全球治理擔當。中國作為主導者和倡導者,共建“一帶一路”,成立絲路基金、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積極建設全球自貿區網絡;中國作為倡導者,G20杭州峰會制定《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并發起《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并作出減排承諾。總之,中國將高舉“新全球化”的大旗,積極推動有利于全球共同發展的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服務便利化,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謀發展,以發展贏繁榮,既惠及中國人民,也必將惠及世界人民。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