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光明論】胡鞍鋼:消除心理差距 助力“造血”扶貧
2017-02-23 17:03:59??來源:光明網-經濟頻道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圖為江西萬年縣蘇橋鄉舉行精準扶貧企業帶動農戶分紅儀式,向17個村小組200多位入股油茶產業農戶發放分紅資金105萬。目前,全鄉高產油茶面積達1.5萬畝,3000余農戶以荒山入股,年總分紅600多萬。(徐聲高攝/光明圖片) 扶貧必扶智,消除“起點差距” 貧困兒童與非貧困兒童之間存在“起點差距”。貧困會使得幼兒與學習和行為相關的神經細胞發育不良;貧困農村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等身心功能也弱于非貧困兒童,常常“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寒門再難出貴子”。當脫貧產業、技術送到貧困人口手中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因較學習能力較低、知識儲備不足而降低脫貧政策的效果。 扶貧必扶智,大力支持貧困地區早期教育,提升貧困兒童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扶智不僅要早,更要“從娃娃抓起”。在加大投資和扶持的基礎上,引入專業社工或NGO組織,輔導貧困幼兒、兒童的早期教育和成長;利用互聯網匹配更優質的師資,提供更優質的早期教育內容;補貼智能移動終端和通訊費用,促進外出務工人員更多的與留守兒童交流。 脫貧必脫愚:消除“認知差距” 所謂“愚”,就是不理性的選擇,貧困者在脫貧過程中面臨著各種行為和決策偏差:自律性不足——如用生產的錢拿去賭博;無法應對信息繁多、流程復雜的決策——如無法選擇最適合的貸款種類;注意力太過分散——如將大量時間、精力放在日常瑣事上,以至無法關注致富機會。貧困者的不理性和決策偏差,可能陷入更深的貧困狀態。 脫貧必脫愚,針對貧困者的決策偏差設計新政策、方法,促進貧困人口做出更理性的決策。在扶貧政策中應用行為科學。比如優化精簡落地措施的申請流程、操作步驟,設置默認選項以提高參與率;根據貧困人口特點提供定制化、有針對性的信息;使用承諾機制、社會規范等方法解決自律性問題。 總之,扶貧的難中之難是從“輸血”到“造血”,“輸血”是必要的,“造血”是根本的。通常認為“造血”就是讓貧困地區通過培養特色產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徹底解決貧困問題,但本質上“志、智、愚”的心理貧困。為此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脫貧必脫愚。誠如毛澤東所言:“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打贏扶貧攻堅戰要正確在理解貧困人口的行為及其心理,加強針對性和精準化,消除“心理差距”增強“造血”機能,有效推動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最終根本消除貧困,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相關閱讀:
- [ 12-28]胡鞍鋼等:“逆全球化”橫流,中國應扛起“新全球化”大旗
- [ 12-16]胡鞍鋼:中國仍處在全面崛起時代
- [ 12-07]胡鞍鋼:成功走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 [ 11-12]胡鞍鋼:“雙11”創新釋放巨大消費紅利
- [ 08-22]胡鞍鋼:中國健康發展之路是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