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光明論】胡鞍鋼:消除心理差距 助力“造血”扶貧
2017-02-23 17:03:59??來源:光明網-經濟頻道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編者按: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言必信,行必果。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要強化領導責任、強化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同、強化東西協作、強化社會合力、強化基層活力、強化任務落實,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扶貧先扶志,扶貧與扶志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扶貧必扶智,要通過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脫貧必脫愚,否則先扶貧后返貧。扶貧“造血”既要改變外因,創造脫貧的外部環境,“志、智、愚” 三助,消除心理差距,促進內因變化,這是核心所在。【新常態·光明論】欄目以下刊發胡鞍鋼教授及杭承政博士的獨家約稿文章以饗讀者。 圖為江西省永豐縣恩江鎮石橋村新天地家庭農場,農民正在果業基地耕耘。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江西省永豐縣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幫扶貧困農民發展水土保持林果業,既綠化了荒山美化了環境,又實現綠色生態致富。(劉浩軍攝/光明圖片) 作者: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杭承政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強調,干部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由此,我們認為在扶貧中應該進一步做到“志、智、愚”三助,消除心理差距,打贏脫貧攻堅戰。 “造血”扶貧: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目標的重要標志,又是難中之難的任務,為此,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建檔立卡鎖定貧困戶,為扶貧造血提供了有效手段。但是造成貧困不只是收入低下、物質匱乏、生活環境惡劣等客觀原因,也涉及到心理層面的主觀因素。心理因素帶來貧困和富裕之間差距的擴大,本文稱為“心理差距”。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提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就是要解決來自心理層面的脫貧“攔路虎”。 扶貧先扶志,扶貧與扶志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扶貧必扶智,要通過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脫貧必脫愚,否則先扶貧后返貧。扶貧“造血”既要改變外因,創造脫貧的外部環境,“志、智、愚” 三助,消除心理差距,促進內因變化,這是核心所在。扶志和扶智背后有復雜的心理機制和廣泛的影響因素,掌握客觀規律,將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成創新政策和超常規方法,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扶貧先扶志,消除“抱負差距” “造血”扶貧關鍵依靠貧困人口的主動性。現實中確實存在一批沒有改變意愿的貧困者“等靠要”。貧困狀態會減弱人們的理想和抱負。而缺乏理想和抱負將進一步降低人的努力程度,也就降低了抓住機遇的可能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若貧困人口對未來沒期望、對致富沒信心、對脫貧沒行動,那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也都會“打水漂”,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 扶貧先扶志,對于貧困人口進行專業、有效的心理輔導干預,增強信念和主觀能動性。采用科學、專業、有效的“扶志”方法。組織專業心理輔導工作者對于貧困人口開展信念干預;要設計符合貧困人口特點、可操作化強的干預方案;基層扶貧干部需要接受相關培訓,在于貧困人口日常交流中重視對志向的培養。 |
相關閱讀:
- [ 12-28]胡鞍鋼等:“逆全球化”橫流,中國應扛起“新全球化”大旗
- [ 12-16]胡鞍鋼:中國仍處在全面崛起時代
- [ 12-07]胡鞍鋼:成功走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 [ 11-12]胡鞍鋼:“雙11”創新釋放巨大消費紅利
- [ 08-22]胡鞍鋼:中國健康發展之路是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